在國內的時候覺得自己英文超好,課堂上跟老師對答如流,會考高考SAT、ACT大英四六級神馬都不在話下,考托福對著電腦侃侃而談,在路上給外國人指個路簡直小case,幻想自己是個英文大俠,十年磨一劍,霜刃未曾試,等到出國后跟老外不說把酒言歡吧也能談天說地娓娓道來。
然而,到美國后就懵逼了!
跟當地人說起話來卻無所適從;
How are you today之后聊個兩句天氣就開始沉默,
只剩下蜜汁尷尬;
想跟選同一堂課的同學搭訕卻張不開口,
交換個fb之后就冷場也沒有了下文;
在商場遇到熱情洋溢的收銀大媽,
或是說話連珠炮一樣的售貨員,
更是落荒而逃。
上課時努力適應老師的語速和口音,
卻還是有的詞聽不懂有的笑點get不到;
老師拋出一個問題也不敢舉手回答,
回家看journal滿眼生詞簡直像GRE長難句閱讀,
輪到自己做pre的時候更是臉紅脖子粗,
不是舌頭打結了就是大腦忘帶了。
下課跟同學聊天,
明明那些俚語都是在美劇里聽過的卻還是接不上話;
想要發表個自己的意見,
先必須在腦子里演練三遍結果早已插不上話;
人家問個關于中國文化的問題吧一肚子墨水翻譯不出來;
最后發現自己越來越多地與中國同學一起玩,
每天的英文會話只剩下去唐人街點餐越南粉。
以上。。。都有可能是你未來的癥狀
出國后英語反而變差了,到底是為什么呢?
1.害羞,要面子,玻璃心——不敢在眾人面前表現自己,怕說錯,怕被native speaker取笑,于是想開口之前三思而后言,然而三思后話茬早就過去了,于是各種尷尬接不上話,逐漸地就喜歡待在自己的comfort zone里,上課和中國人坐一起下課和中國人玩兒。
2. 雖然不是故意要搞小圈子,無奈專業里大部分都是中國人(會計、CS等),沒什么途徑接觸本地人。課上討論和課后小組作業都開啟中文模式,連教授都被帶得學會了普通話。外加現在北美中國人越來越多,去中餐館吃飯,華人超市買菜,商場里有中文導購,無聊時看中文電視讀中文報紙,不說英文也能解決一日三餐等日常生存問題。
3. 日常會話的對象來自五湖四海說著各種難懂口音。被黑得最廣泛的印度人民就不提了,香港同胞的平卷舌不分和不同音調,新加坡小哥的蜜汁重音,日本妹子R/L和V/B不分,還有老墨老黑老菲……外加誰說白人沒有口音,法國德國東南歐,分分鐘被虐,有時自己口音被帶跑偏了都扳不過來。
4. 平時說話根本顧不上語法正確,也顧不上使用各種高端單詞,日常交流只用一兩千個基礎單詞,別人聽懂就萬事大吉,表達感情一句I was like配上各種表情走天下,基本只能針對具體事物進行描述,很難對抽象事物發表意見。
5. 文化差異限制了交流,和當地人不是看同樣動畫片同樣電視劇長大,沒有時間沉淀積累也就難有共同語言,人家講個笑話都get不到笑點,如何深入交流?
那我怎么辦? 快救救我糟糕的英語!
其實美國人真沒有那么care你說的是什么口音,用的表達是否地道,只要你敢說,他們就真的敢和你有一搭沒一搭的聊。如果真的聽不懂,請記住:微笑就好!畢竟普通美國人說起話來雖然流利,也不乏帶著自己背景文化語言習慣和口音、同一個詞重復好多次、時不時犯個語法錯誤的情況。
拋棄玻璃心,不要怕犯錯誤、丟面子,多多reach out給自己開口說英語的機會。既然人已在北美,不妨試試沉浸式學英語方法,在英語環境里像個嬰兒一樣對每件事物好奇,無所畏懼地嘗試不怕犯錯誤不怕被嘲笑,張開每一個毛孔去吸收地道的表達。
對于出國后英語反而變差了的現象,我們不必太擔心。因為這反而可能是好事。
主觀上感覺“變差”是因為看到了更大的世界,意識到了自己英文水平的不足,對自己的要求也自然變得更高了。這是英語學習的瓶頸期,就好像減肥也要度過平臺期一樣,突破瓶頸就是廣闊天地大有所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