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江出名了,他在哈佛大學畢業典禮上的演講《蜘蛛咬傷的軼事》傳遍網絡,有人笑稱他為“蜘蛛俠”。母親曾獻華也隨之出名了,父親何畢成在村里腰桿也挺直了,同鄉人從電視上看了何江的演講,紛紛稱贊他們教子有方。昨天上午,記者來到何江家里,和他的父母作了一番對話。
視頻中很多人在鼓掌 大家認為好我也高興
5月13日,曾獻華開始使用微信,何江是她第一個好友。這兩天關于何江的報道陸續出街,何江通過微信一一轉發給母親,順帶夸獎了一番爸媽接受媒體采訪的表現,“你和爸爸回答得都挺不錯啊”。微信中的通話時間并不長,一般在10分鐘左右,有時很忙,何江會跟母親說:“今天太忙,不打電話了。”
廣州日報記者:你什么時候知道何江要演講?
曾獻華:一個多月前,他跟我說在準備畢業演講,不是很有把握,抱著試一試的心態。我告訴他以平常心對待,叮囑他演講稿每天要練,練好口語,保持流暢。
廣州日報記者:題目跟你商量過嗎?
曾獻華:沒有,不過之前他跟我說要出一本類似家鄉傳的書,寫的是有關家鄉風土人情、(我)教導他(學習)、生活感悟方面的書。他跟我說,媽媽,書出版了,你就出名了。
廣州日報記者:演講前何江跟你說過什么嗎?
曾獻華:演講當天,何江6點起床,他告訴我,要給三四萬人做演講,有點緊張。我跟他說不要緊張,抱著平常心態。
廣州日報記者:作為父親,你當時怎么鼓勵何江?
何畢成:他不需要鼓勵,我相信他有那個能力。
廣州日報記者:什么時候看了視頻?
曾獻華:(何江)把視頻發到我微信了,我們昨天早上看了,他說的是英語,我聽不懂,不過有中文字幕,我在視頻上看到他有打手的姿勢,我看懂了他講蜘蛛咬傷的故事(笑)。我看到下面有很多人在鼓掌,覺得他們認為演講很不錯,我也很高興。
廣州日報記者:之后有給何江打過電話嗎?
曾獻華:他說有很多記者要采訪他,忙不過來,要明天(29日)11點才有時間打電話過來。
廣州日報記者:到時想跟他說什么?
曾獻華:讓他學好本領以后回來報效祖國。他爸爸身體不好,得了糖尿病,希望他離我們近一些。
廣州日報記者:何江現在已學有所成,你們對他有什么期望?
曾獻華:現在何江去MIT做博士后,要4年,4年后他都32歲了。年紀不小了,要成個家。
何畢成:我的想法差不多,跟她(曾獻華)一個意見。
廣州日報記者:如果何江找了一個國外的女朋友,你接受嗎?
曾獻華:不接受,她說英語,我說普通話,沒有共同語言,一家人要有共同語言。
兩個人總有一個人在家給孩子做飯
1988年,何江出生于湖南省長沙市寧鄉縣南田坪鄉停鐘村,和大多數農村一樣,這個村莊的很多孩子上到初中就外出打工,何江是個特例。他的求學路有母親的一路在身邊呵護,這個只有初中文憑的農村婦人相信“知識改變命運”。另一方面,當然歸功于何江的自身努力,何畢成直言,“他成績不好,也會讓他外出打工。”
廣州日報記者:為什么堅持讓何江上學?
曾獻華:我們家庭條件不好,還生了兩個孩子。我相信知識改變命運,讓他讀書出人頭地。
廣州日報記者:在停鐘村像何江一樣念這么多書的人多嗎?
曾獻華:很多小孩念到初中,父母就讓他出去打工了。
何畢成:他(何江)如果成績不好,我也會讓他出去打工。不過,他成績一直都很好,學習很用心。
廣州日報記者:你是怎么教育何江的?
曾獻華:他上小學時,放學后把他關在樓上學習,不讓他跟其他小孩打球、打彈珠。我陪他學習,他學習時,我看他的日記,了解他的學習情況。
何畢成:我沒怎么教育他,主要是她(曾獻華)。我一般就說他幾句,讓他加倍努力。
廣州日報記者:你一直堅持給何江講故事?
何畢成:從他4歲開始,我給他講故事。我也是沒事做,自己編了一些鄉間故事,還看了一些故事書,講給他聽。有些故事是關于好好學習的,希望他以故事主角為榜樣。
廣州日報記者:上世紀90年代,村里很多年輕人都出去打工,你為什么選擇在家陪孩子?
曾獻華:(何江)爺爺奶奶年紀大了,照顧不了他們兄弟。
何畢成:外面也沒什么事做,我在農村也可以打臨工,幫人建房子,還可以打魚。我們兩個人總有一個人在家給孩子做飯,她(曾獻華)不打工。
記者手記
父母陪伴成長
從來不打孩子
從長沙驅車前往何江的家,路程不過七八十公里,但走了近3小時,尤其是最后幾公里的泥濘小路,雨后寸步難行。何江是逆行走出了鄉村,一路的艱難可想而知。
何江的家是一座不起眼的2層磚房,是1995年建的。如果不是曾獻華在村頭相迎,很難找到。曾獻華和何畢成很熱情,“大老遠從廣州趕來,不容易。”說罷倒上了一大杯水,拿了兩把小竹椅請記者坐下來。
采訪中,曾獻華展示著何江買的華為pad,何畢成偶爾插一兩句。對于兒子的成績,何畢成指著曾獻華說:“主要是她的功勞”。他不打孩子,也很少鼓勵,有時還打擊打擊,但他說“孩子能理解我的意思”。
在何江的成長過程中,因為有父母的陪伴而沒有成為留守兒童。曾獻華坦言這對孩子很重要。說到這里,她開始細數哪家的大人去城里打工,像何江這樣父母都在身邊的確實不多。雖然何畢成覺得在家陪伴是一種巧合——外面沒什么事可做。曾獻華則陪孩子做功課,看他的日記,關注孩子成長的動向。
何江:我要去哈佛 何父:你吹牛
何江4歲就開始上小學,結果成績不比別人差,于是他成了班上年紀最小的學生。何江的成績一直名列前矛,之后考上了寧鄉縣最好的高中——寧鄉一中。他立志成為科學家,考上中國科技大學。
廣州日報記者:小學畢業時,何江想去私立學校讀初中,學費一年一萬元,你不同意?
曾獻華:是的,老師也了解我們家的情況,說我們負擔不起。我們告訴何江,只要努力讀書,在鄉里也一樣。
廣州日報記者:何江上學時去過長沙嗎?
曾獻華:高一的時候,他有一個同班同學住在長沙,同學的媽媽知道何江成績好,邀請他去長沙玩,希望讓何江做自己孩子的榜樣。何江回來以后羨慕城市好。同學想來我們家玩,他不同意,不想讓同學看到家里這么窮。
廣州日報記者:何江房里有唐詩宋詞和一些國內外名著,他什么時候開始喜歡看這些書?
曾獻華:高中的時候,這些都是他用節省下來的生活費買的,那時他已經看了四大名著,里面有很多經典的故事,他很喜歡。他很愛惜他的書,之前我收拾房間,賣了一袋他的書,他還說我。讀大學時,他自己組裝的電腦,還有用過的茶杯這些小物品他都帶回家了。
廣州日報記者:高中的時候,你和何江怎么交流?
曾獻華:高中他住學校,周末回來兩天,我就陪著他,看他的日記,了解他的學習、生活習慣,交什么朋友。交學費、開家長(微博)會的時候我也會向老師了解他的情況。
廣州日報記者:高考(微博)后,何江報考大學怎么考慮的?
曾獻華:他說北大(微博)培養國家干部,清華(微博)是培養工程師的搖籃,中國科技大學是培養科學家的搖籃,他選擇去中國科技大學,他想成為科學家。他爸爸不同意。
何畢成:北大、清華畢竟是最好的學校,不過他經過深思熟慮做出了選擇,我尊重他的選擇。
廣州日報記者:何江什么時候考慮申請去哈佛?
曾獻華:大一的時候,他回來說以后想申請去哈佛。他爸爸說他吹牛。何江說,只跟媽媽說這事,不要跟別人說,怕別人也笑話他。
何畢成:剛剛到大學就想著申請哈佛,吹牛。
廣州日報記者:他后來有什么行動?
曾獻華:他聽一位香港老師說,申請哈佛成績要第一名,思想品德也要好,他就努力考第一。他聽同學說出國要英語好,他是農村出來的孩子,英語不夠好,放假一回來,他就在樓上跟著《瘋狂英語》的磁帶念,9天就背了9000個單詞。村里人就在下面聽,他們評論何江(學習)認真。他說,申請去哈佛要過一關、兩關、三關,過了一關他就打電話告訴我。
廣州日報記者:什么時候覺得何江申請哈佛靠譜了?
何畢成:大三的時候,他的成績第一名,還拿到一項該校最高榮譽獎,覺得這事靠譜。
廣州日報記者:被蜘蛛咬傷,真的是用火燒的嗎?
曾獻華:何江被蜘蛛咬到,我用棉花包住他的手指,灑上白酒用火燒。當時農村大都是采取這樣的土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