起薪太低、工資賺不回學費、找不到理想工作……種種就業壓力給不少回國就業的海歸帶來了困擾。
當下,留學生歸國就業壓力增大應多方因素綜合分析。一方面,隨著我國國際地位的逐步提高和國內教育教學成果的不斷提升,很多用人單位逐漸關掉海歸濾鏡,對海歸學歷不再“盲目崇拜”。因此,不少用人單位在招聘時將留學生與在國內就讀的學生放入同一賽道,所給出的薪資待遇自然遠低于那些企圖通過留學“鍍金”學生的心理預期,出現焦慮在所難免。
另一方面,受海外新冠肺炎疫情影響,留學生回國就業意愿明顯提高。《2020中國海歸就業創業調查報告》顯示:2020年向國內崗位投遞簡歷(即有意在國內發展)的海歸人才數量較2019年猛增33.9%,增幅遠高于2019年(5.3%)。面對激增如此明顯的數據事實,一些留學生競爭優勢明顯,課程專業對口的就業崗位出現“狼多肉少”的現象合乎情理。
時代在變遷發展,衡量留學價值標準也要與時俱進,不能再一味用崗位薪資、留學“投入產出比”等經濟賬來衡量留學經歷的價值。海外求學,除了獲得學術知識以及獨自求學的勇氣,不同文化碰撞的交流體驗,從中獲得的經驗價值都無法在朝夕之間得以體現,而是要在漫長的人生歷練中才能獲得答案,大可不必因一時的就業競爭加大、薪酬待遇遠低預期就以“廢物”自嘲自居。
除開陷入焦慮自嘲的“海帶”(海歸待業),衡量學業價值的新算法同樣適用其他面臨就業壓力的青年學子。無論是“為中華之崛起而讀書”還是“我以我血薦軒轅”,學識積累的變現不應局限于薪酬這一單一的物質標準,而是要向更深層次進行探索和延展。告別校園走入社會,保持著少年意氣平山海的浪漫,在求索中不斷充實自我,才能朝著事業常青發展。 (劉碩)
【來源:廣州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