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一章,我從留學文書中,講申請人特點的平衡取舍。每個人都有很多特點,在準備留學文書中這些特點都要服務一個目的,作為你申請的支持證據。但是在整理材料時,經常性的我們會發現有些經歷,比如:實驗、實習、分數、論文、交流等等看起來都是那么的精彩。如果一帶而過就顯得有認為堆集經歷的嫌疑,就會讓文章缺少應有的主次感,會無法讓你的申請文書脫穎而出。
這里,我引用道德經第25章:
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獨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為天地母。吾不知其名,字之曰道,強為之名曰大。大曰逝,逝曰遠,遠曰反。故道大,天大,地大,人亦大。域中有四大,而人居其一焉。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我們可以很容易理解,無論什么樣的經歷,內容,都是學生自己的經歷,多事渾然天成為一體的。而這些經歷所反射的,那個不清晰的不好描述的感覺,就是我們要在文書中突出的。就像引用中寫道的:“獨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為天地母。吾不知其名,字之曰道,強為之名曰大”。 道是一個宏觀的概念,學生的品質也是一個宏觀的概念,你的特質你的追求,就是你的道。但是我們首先要明白,你的文書就只有一個目的,讓錄取官明白并認同你的道,如果能被你的道折服,那恭喜,錄取就是穩妥的了。
“獨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唯一的,不可改變的, 時刻體現的,可以被觀察到的。這對于定位文書的核心有著完美的應用。 你去參加奧數、你去參加課外學習、你追隨名師、你參加全國競賽,這些經歷放在一個學生身上固然非常閃亮,但是我們看到了光,甚至是耀眼的光,可是這個光暈之下,到底是什么樣的色彩呢?真正要表達的,是無論從哪個角度來看,都可以能看到的。有人說無論從哪個角度都可以看到蒙娜麗莎的笑容,也有人說大師所作的佛像,你無論站在那里都感到佛陀在看著你。如果只是從藝術的來說,這就是選擇了合適的技法以及何時的角度來展現。在文書中,這就是一切架構的基礎。因為你要在文書中涵蓋什么材料,都必須能為這唯一的目的而提供支持,同時,也可以從你的核心點看到,你做提供的這段經歷,是會必然經歷的。所經歷的是必然要經歷的,而要達成的是曾經的經歷的延伸延展,如果能看到這樣的關系,最開始的目的就達成了。而這,就是“可以為天地母”。
我經常給學生講,申請文書的準備,實際上就是講故事。你有十幾年的經歷想要講給錄取官聽可他就只有幾分鐘,那就要講重點的,要講有趣的。要有條理,要有故事性,還有合理,可信。
在準備你的文書的時候,如果太過于在意院校的要求而一味的在文書構架上迎合,很容易就失去了自我。有的大學會給你一個小的案例或是提出若干的問題,尤其是在MBA類申請和TOP30美國本科申請中最常見到,讓你對案例分析或者是問題的回答。如果你過于專注于回答和解析,而忘記了回答問題的你的展現,那么你的答案和別人會有多少區別的?申請文書的角度一定是主觀的,學校給你一個機會來展現自己。如果學校想看到的只是客觀的,那直接看你考試成績好了,還寫什么申請文書呢?所以,如果你的解答并沒有太多你的想法,并沒有太多的由于你的經歷你的背景、你的“道”所影響才回答出的,那這個答案就太干了,沒有味道, 也不會為院校所喜歡。
“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從最初的目的出發,你有過許多經歷,而這許多經歷,又調整了你最初的目標,讓你從中學習。但到最后你發現,初心未失。這就是道法自然,一切的生生滅滅都是互相關聯的。一個要學習傳媒學的學生去到山里支教,為什么?去到尼泊爾義工,為什么?在企業里打雜,這樣的種種經歷又能為你的目標起到什么樣的支持?所以說,在你準備去做這件事的時候,就要考慮這和你的初心一樣嗎?你的道可以在這里貫通嗎?
但是,道無處不在。就算你看到這篇文章的時候已經把你可以做的事情都做完了也不需要懊悔。任何事情都是可以為你的目的而支持的。有學生問我為什么我可以把任何事情都和申請的專業聯系上關系,這是因為我看到了你的道,就能從你的所作所為中找到道的痕跡。道法自然,處處都是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