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來日本留學,可能第一感覺就是“小”,哪兒哪兒都“小”。但小的同時又集中了好多的美景——雪山、海灘、山澗、峽谷、溫泉、瀑布,林木蔥蔥,繁花似錦,小橋流水,庭院精致,在日本留學,不可不領略這份獨特的“小”。正所謂大山大河養氣,小風小景療心。
1.日本的“小”建筑。
中國故宮規模的宏大眾所周知。但是日本皇宮規模不大,而且在設計上也是強調獨特的非對稱。
《日本書紀》上記載,日本人不喜歡大興土木。8世紀奈良朝桓武天皇在位期間,曾動員30萬民工興建規模宏大的長岡宮,歷時7個月尚未竣工。最后,在朝臣和氣清麻呂的建議下,天皇決定中止這一勞民傷財的工程,把建筑的重點由規模轉向設計,另外營造了一個規模較小的大和平安宮,設計的重心就在于精小與素雅。
日本庭園、神社、茶室的建筑也是一樣,講究在小規模的形態上再現自然,山水亭榭以小巧玲瓏見長,與盆景的審美觀念相同。
2.日本的“小”自然。
“智者樂山,仁者樂水”,無論是到哪個國家旅游,縱情山水都是必不可少的。中國以高山為貴,氣勢宏偉為美,喜歡頌揚五岳,感慨“登泰山而小天下”。日本人則相反,他們認為山不在高,以小而幽為好。比如《萬葉集》里吟詠最多的,就是畝傍山、香久山、耳梨山這三座低矮卻又幽美的“小山”。
中國人偏愛大江大河,以黃河、長江作為民族精神的象征。日本人則喜歡淺而清的小川小河,尤其是涓涓細流的小溪,更是文人墨客經常歌詠的對象。
日本就連花木也是纖小的。在旅途中稍微留意,就可以發現,日本固有的花都很纖小,也沒有明顯的香氣。日本人賴以生存的杉樹,也很少看到大杉,多是修長但很秀美的杉。還有日本的小鳥,聲音婉轉,羽毛華美。這些纖小的東西,都是日本文人寫詩作畫的好材料。
3.日本的“小”玩意。
作為中國人到日本旅游,最初的違和感就是,雖然同樣使用筷子,但日本筷子拿到手里怎么就短了一截兒。日本的產品是從汽車到筷子,都要講究個精巧。
最有趣的是,日本管自己的手工藝品,就叫做“小物”。輕、薄、短、小,便是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