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青年報》在2015年的一篇報道中,曾引述過一位清華大學學生在知乎中,“努力就能上清華北大嗎?”這個問題下的答案,里面描述了清華大學本科生的典型形象:
出身城市、
父母是公務員和教師、
每年與父母起碼外出旅行一次,
甚至高中就有出國游學的經歷。
答案中還提到,清華老師專門做過調查,發現這樣的現象:
清華學生里,社會經濟地位高的家庭占比更高,社會經濟地位低的家庭占比較低,呈現“倒金字塔型”。
也就是說,相對于全國而言,清華大學里家境中等和偏上的學生更多,并且這一現象多年來一直持續。
這個結論,應該也是符合我們大多數人的想象的。
相比之下,農村學子上名校,在今天的社會經濟狀況下,似乎已經是越來越難的一件事。
中產及以上的家庭,因為父母有相對較高的教育水平,以及較為豐富的物質條件,對于孩子的教育投入就更加有方向、有力度,也比較容易將孩子送入好的大學。
而城市中的貧困家庭,以及很多農村家庭,因為父母自身的水平局限性,和家中資源的匱乏,無法為孩子提供足夠的幫助。如果孩子想考上好大學,需要自己付出更艱辛的努力,考入名校更是難上加難。
所以要想進入清華北大這樣的名校,僅僅努力學習是不夠的。孩子的成績里面,還要加上家庭的一部分,即:
父母自身的教育水平、眼界閱歷、
對時局的把控力度,
以及物質條件、軟性資源、
教育參與度、
對孩子投入的時間精力等等。
而這些,顯然是對于中產階級及以上的家庭更為有利。
但這并非意味著,寒門學子就再也無法成為名校的一員。
一方面,大學為了促進學生的社會階層多元化,也為了增加社會階層流動性,會有意識地提高農村學生的比例。
比如,北大會在其“筑夢計劃”、“博雅計劃”、自主招生等錄取中,對農村考生進行政策傾斜,為家庭困難的學生開通綠色通道,提供助學金和部分生活學習用品。2015年,北大的農村學生比例是19.14%,已經實現逐年連續增長。
2016年,北大、清華、人大等9所在京重點大學,繼續針對農村學生的專項計劃。考生可得到清華大學最高降分60分的錄取資格,而獲取北大入選資格的考生,可獲得的最高優惠條件,是錄取分數線降至當地一本線。
另一方面,盡管家庭資源較少,父母文化水平不高,仍有寒門子弟通過艱苦卓絕的努力,獲得優異成績,博得名校青睞。
那么,農村學生進入名校以后的生活,會是怎樣呢?他們會和那些城市孩子一樣,迅速適應學校的新環境嗎?
1
學習成績有差距
但通過努力可以拉平
光明網在2015年做過一期關于“農村學子在北大”的報道,提到農村學子進入名校以后,會凸顯出兩個短板:
一個是英語水平和
城市學生差距較大,
另一個是研究性學習上表現欠佳。
長期以來應試英語的教育,會讓農村學生對于實用英語的掌握比較欠缺。而如果在高中又缺乏綜合性研究的訓練,他們剛進入北大的時候,就會有明顯的不適應,在表述和表達能力上都會與城市同學顯著差距。
但這些學習成績上的差距,都可以通過努力來逐漸拉平。因為農村學生特別勤奮,能吃苦,好奇心強、學習能力強,接受能力也比較強,他們的成績都會因為自身努力而慢慢上升,縮小與城市學生的差距。
2
寒門學子在
中美名校的異曲同工
在美國,這種來自低收入家庭,父母沒有上過大學的孩子,被叫做“First-Generation Low-Income student”,即“低收入家庭的第一代大學生”。
所謂“第一代”,即指這些孩子從父母開始的上輩,都沒有上過大學,而他們是家族中的第一代大學生。
之所以又提起了美國,是因為美國社會各界近年來也很關注“貧困學生在名校”這個話題。
美國的名校,尤其是常青藤大學,一直以來都被視為專收高收入家庭孩子的精英大學,也被人稱為“專為精英階級服務的大學”,中產及以上家庭出身的學生最多。
它動輒一年6萬美元以上的學費,也往往讓低收入家庭(年收入48000美元以下)的孩子望而卻步。
而精英大學學生階層的單一化,開始讓這些大學面臨社會各界的輿論指責。
因此,他們也逐漸將“學生階層多元化”作為了努力重點,致力于增強社會階層流動性。不再只招收上層階級家庭的學生,開始為優秀的低收入家庭孩子提供經濟援助,使他們得以進入精英大學完成學業。
因此,在美國的精英大學,這種來自低收入家庭的優秀學生,比過去十年增加了20%。但盡管如此,在像哈佛這樣的頂尖名校,仍有46%的學生,其家庭年收入在20萬美元以上。
也就是說,和我們在文章開頭提到的清華大學學生構成一樣:
來自中產家庭、社會經濟地位較高的學生,都在中美名校中占據更高的比例。
而來自底層階級、社會經濟地位較低家庭的學生,占據比例很少。
至于貧困學生進入名校的條件,中國和美國也很相似。這些孩子要想進入名校,得也得有“自身成績達標”、“學校有招收貧困學生考慮,且有經濟能力”兩方面的原因。
和北大為農村學生開通的綠色通道一樣,很多美國的精英大學,都會為貧困學生解決學費、住宿費用、學雜費、基本的醫療費用,以及在食堂的用餐費用。但書本費用大部分還是需要學生自己買單,還有諸如牙齒矯正之類的醫療項目,也需要自費。
但有一點,中國名校和美國名校是不同的。
在中國,越是重點的大學,學費反而是越少的,比如北大一年的學費是5000,而不少三本大學甚至商業化的野雞大學,則動輒需要一兩萬一年。
而在美國,越是精英大學,所需的學費和各種費用越多。
同樣是寒門學子,
只要成績足夠,
在中國實現名校夢,
還是比在美國的同輩要容易些。
如此一來,有資格的貧困學生進入精英學校的基本費用得到了解決,似乎就可以毫無后顧之憂地成為名校的一員了。
但正如他們中大部分人的成長歷程一樣,這些孩子進入精英大學以后的生活,也往往會比從小物質優越的同齡人艱難一些。
事實上,他們的一路成長,都在感受與同齡人的巨大差距中度過。無奈和自卑,已經成為很多人生活的一部分。所以,被富裕學生占絕大比例的精英大學錄取,對他們來說,可謂是喜憂參半的一件事。
3
即便進入名校,
階層烙印也無法真正除去
差別,從進校之初就開始凸顯了。而這些差別,都逃不開四個字——“階層烙印”。
我們看一個孩子的故事就知道了。
他叫做小A,從中國某國家級貧困縣考到了清華大學,這還是受益于2012年國家出的一項“專項計劃”,即為了增加貧困學生接受高等教育的機會,從2012年起,以本科一批高校為主,每年專門安排一萬名招生名額給特困地區。這個“專項計劃”,自2012年實施至今,就使18.3萬農村和貧困地區學生進入了重點大學。
2012年,復讀了一年的小A碰巧趕上了“專項計劃”的出臺,以低于清華在該省分數線30分的成績,被清華錄取。那一年,還有有30名同樣來自于貧困地區的學生,和小A一起來到了清華。
小A是他們家鄉第一個考上清華的孩子,盡管全村人都很窮,但都殺雞宰羊予以慶賀。小A出發去北京前,大家還紛紛拿出不多的錢塞給他。
這都讓小A感到,這份榮耀,既是沉甸甸希望,也有擺不脫的壓力。
學校為了幫助像小A這樣的學生,盡快融入校園生活,為他們安排了“雙導師”制,以及與著名校友“結對子”等,為他們解決學習和生活上的困擾,但
考上清華的榮耀感,就此結束在清華校門前。
學習:第一堂課就聽不懂
剛剛住進宿舍,小A就和三個室友做了自我介紹,他們當中有兩個是保送上的清華,一個是某省的第二名。三人都來自城市家庭,且父母都有大學學歷。
而小A的父母,都是小學學歷,家里的主要收入來源就是20畝玉米地。父母從未在學習上輔導過他,更別說培養過他什么才藝。
他的求學經歷坎坷而艱辛,小學在村里唯一一個混齡班完成。進入縣城中學以后,因為基礎太差,普通話都不會說,讓他感到羞愧又自卑。于是他悶頭學習,咬牙堅持,最后終于在復讀一年后考入了清華。
他就像所有初來大城市的孩子一樣,剛來北京時滿臉掩飾不住的興奮和向往。這個大城市會接納他嗎?
可是興奮勁還沒過去,在清華的第一堂專業課就把他打入了低谷。因為他完全聽不懂,可是同學們似乎都能接受。有些小A根本沒學過的基礎知識,教授都假設大家已經學過,直接跳過去講更深的內容了。
小A覺得,聽不懂是自己智商不足。所以更加勤奮,都快把書翻爛了,做一次作業需要十幾個小時,而別人好像幾個小時就做完了。
他也不敢去找老師請教問題,害怕老師說他笨,只能自己吃力地啃書。可盡管這樣,還是趕不上別人的進度。
在學校不敢尋求幫助,通常是小A這樣的學生幾乎都有的問題。
他們從小就深知,在學習上父母無法幫助自己,要想改變貧困的命運,就必須靠自己。
而進入高手云集的名校,他們的內心本來就是有忐忑的,學習遇到問題的時候,他們會歸因于自己的水平差,所以鮮有敢于去尋求幫助的人。
第一學期的期中考試,小A的成績也不出意外地都在80分以下。而同宿舍的同學,都在90分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