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其實就是一個最佳的人脈過濾器,大學是最佳的人脈場所。大學透過高考把最優秀的人篩選到這里來,這些優秀的人和優秀的人在一起,會變得更優秀,就像一個重力場一樣,能量變得越來越大,這樣社交圈的層次也相對的高。
好高中和好大學,文化水平層次都比一般學校好,學生平均的成功率更高一些,在這樣一種氛圍下的學習的知識含量和人脈層次都高一些。差學校,學生相對來說就差一些。
每當你交一個比你強的人作朋友,你就擁有一份資產。別人比你強,那么就有值得你學習的地方,如果沒有你學習的地方,他們就不會比你強。如果你給億萬富翁拎包,你會成為千萬富翁,如果你給千萬富翁開車,你會成為百萬富翁,如果你跟百萬富翁是好朋友,你至少也有50萬的中產階級。如果過去你給省長開車,你以后有機會成為市長,如果你身邊是討飯的朋友,你最多混個洪七公丐幫幫主。
可以說大學的核心是改變社交圈,知識反倒不是最重要的。你想要的知識現在都可以在網上找到,不管是哈佛的商業教科書,還是麻省理工的工科教科書都可以在市場上買到,哪怕是最知名教授的視頻也可以在網上找到。所有這些知識都可以自己學到。而社交圈里的人脈卻不能從社會上隨便獲得。人的社交圈是分層次的,達不到這個水平,就進不了這個層次圈。在建筑工地打工的打工者,社交圈永遠是抹灰、泥瓦匠、木工、包工頭等兄弟,泥瓦匠永遠不會與教授、局長、投資人搭上關系的,這是難以逾越的障礙。可以說學歷在某個程度上表現了這個人所接觸的社會圈子,也因為這樣其生活方式,以及層次會處于某個水平。他的活動范圍和那些天天重復同一個工作的鋼筋工、木工并沒有什么區別。除了上班和睡覺,他們最重要的活動就是去超市購買所需的生活用品。其他的社會生活最多也就是與同事斗地主、詐金花、喝酒,他們很難建立起自己的社會資源。他的生活圈是那么的狹窄,人際交往顯得那么蒼白。
可以說人是分層次的,人脈就像是水中的魚,深水層和淺水層的魚永遠也不會走在一起;窮和富,官和民,草根和顯貴都不可能成為真正的朋友,因為各自對人生的感悟不同,最關鍵是他們對待世界和自然的心不同。即使是富和富,官和官,顯貴和顯貴也不會成為真正的朋友。因為有利益,有分別,有取舍,有輕重,有顧慮,能分出三六九等。
俗話說,物以類聚,人以群分。可以說人喜歡和他一個層次的人交往,比如,企業家喜歡和企業家在一起,大學生喜歡和大學在一起,畫家喜歡和畫家在一起,作家喜歡和作家在一起。因為每個人心理都為自己畫了一張畫,不管是什么樣的,總想辦法把自己往一類里歸,總喜歡和自己相投臭味的人交往。可泥瓦匠進了大學,身份改變,社交圈也就隨著改變,專家教授、局長處長……也不在高不可攀。他的同學也許是局長、教授的兒子,同學未來也許就是省長部長,以及某領域大師級的人物,也不是不可能的。就像陶景洲的大學同學李克強成為我們國家總理一樣。
層次的高低決定于這個團體和圈子成員的整體水平和素質。而一個人的能力水平,思想認識水平,文化底蘊綜合決定他的層次。雖然團體和圈子里面的成員層次也不一樣,但整體來說相差不大。
你站在什么層次上,你就會成為一個什么樣的人。不要抱怨這個世界對自己不公平,也不要抱怨自己沒有機會。我們之所以不如他人更成功,是因為我們站的層次不如他人高。也就是我們做人做事成事的層次還沒有達到相應的高度,我們即使是面臨機會,也難以抓住機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