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大學生的就業形勢分析
近幾年大學生畢業人數統計如下:
1、全國勞動力市場情況
每年城鎮勞動力供給2400萬人,可安排約1000萬,缺口1400萬。農村富余勞動力1.5億人。失業人員、新成長勞動力:城鎮登記失業人員800萬人。
2、現階段我國大學生就業市場的分布情況呈現以下特征,就業市場的情況是;1.這幾年西部地區就業的比例基本持平,到東部地區就業比例有所下降;2.到基層就業比例有所增加;3.到煤炭、鐵路、橋梁、制造業就業有所上升;4.到機關就業有所下降。5.靈活就業人數有所增加尤其是自主創業人數大幅增加。
3、從產業結構看:第三產業的勞動力需求占2/3,第二產業需求占近1/3。
4、從用人單位性質看:企業用人占95.5%。其中私營及個體企業、股份制企業、三資企業的用人需求占多數,所占比重分別為37%、23%和l5%,三者合計達75%。其余為國有、集體、聯營企業分別占5%,其他類型企業占11%。機關事業單位用人占1%,其他單位占3.5%。
5、招聘數量前十位的專業:
市場營銷、計算機、機械、管理工程、建筑、企業管理、文秘、通信工程、金融、財會,以上10個專業占招聘總數的66%。
6、求職者數量前十位的專業:
計算機、市場營銷、機械、管理工程、建筑、文秘、通信工程、財會、企業管理、金融,以上l0個專業占求職總數的70%。
7、用人單位需求、求職數和職位需求比如下:
1.需求:研究生9%,本科47%,大專及以下43%。
2.求職:研究生6%,本科44%,大專及以下50%。
3.職位需求比:研究生1.5:1;本科2:1大專及以下2.6:1。
從產業結構上看,第一產業就業比重將顯著下降,二、三產業的就業比例將急劇增加,一、二、三產業結構將趨于合理。
預計到2010年,第一產業將會加速向二、三產業轉移,三次產業的就業比重將會調整為40:24:36。到2020年,就業規模將達到8.88億人,就業結構將會得到進一步調整,三次產業的就業比重為30:25:45。隨著經濟體制改革的不斷深入我國國有企業在國民經濟中所占比重將進一步縮減,非國有企業將會得到較快發展,并成為勞動力就業的主題體。
二、大學生就業心理分析
1、大學生價值取向受利益導向支配。
調查中出現了大學生在擇業時注重和突出薪金和待遇等個人因素,將社會需要和專業對口作為在滿足優越的工作條件前提下的附屬品,這一情況反映出大學生素質方面的深層次問題。
當代大學生對利益的追求比以往大學生更加明確,更加迫切,他們確定的人生目標是以獲得盡可能多的個人利益為標志的個人價值的實現。而這一目標的實現又常受到來自各方面的主客觀因素的干擾,受到社會需要和社會客觀條件的制約,在利益導向支配下,他們進行著積極的自我設計和艱苦的自我奮斗,盡可能地克服自己前進道路上的困難,為實現自己的人生價值創造條件。這種價值取向受到利益導向支配的現象具有雙重性,其積極的一面是使當代大學生能夠較好地發揮主觀能動作用和聰明才智;其消極的一面是使當代大學生的價值觀中產生了一些個人主義和拜金主義思想,使社會經濟發展所必需的社會文明程度下降。
2、高校職業規劃才剛剛蹣跚起步
從這次調查結果中,我們看到影響大學生擇業心態和擇業行為的主要原因是:職業意識模糊不明確,職業素養欠缺,自我定位不夠準確。
3、部分名校學生自恃才高,好高騖遠,對企業的忠誠度很低,工作一段時問之后很容易跳槽,這使得一些大公司干脆放棄培養新人的計劃,而通過“挖人”的方式引進人才,這樣招聘之門就很少向應屆生敞開。企業對一些“二流學校”的優秀畢業生或者動手能力強的高等職業院校的學生卻贊賞有加,認為他們因起點低,更容易滿足,知道感恩,不會輕易跳槽。如果前者向他們看齊,那么不少企業就會改變對應屆生的偏見,廣泛吸納應屆人才。
4、現在的應屆生大多是獨生子女,普遍缺乏吃苦精神,“好逸惡勞”、“眼高手低”,也是部分大學生擇業難的原因。
5、高校辦學規模年年擴大,畢業生的就業形勢異常嚴峻,高校和勞動力市場都承受著巨大的壓力。在巨大的就業壓力下,大學畢業生中出現了有就業意愿但未能就業的大學生群。這個群體被形象地稱為“畢業漂族”。這個群體包括復習準備繼續深造者、邊看邊干者以及就業困難的大學生。這三類未就業的大學畢業生中:第一類人,有明確的目標,他們一般集聚在一起,互相鼓勵,屬于相對穩定的群體;第二類人,雖然邊看邊干,但能逐步融入市場,適應市場就業;第三類人,市場就業能力相對不強,心理較脆弱,而其數量在今后還會成倍增加,需要特別關注。
三、抓住機遇,做好就業工作
近年來,我校的畢業生就業指導工作在學院領導及全體教師的共同努力下成效顯著。主要表現在;一是廣泛開展就業指導,讓學生樹立“先就業,在再擇業”的思想,讓學生認清當前的就業形勢,準確定位。二是創造條件讓學生掌握職業技能,鼓勵學生在取得學歷證書的同時取得職業資格證書。三是積極開拓市場,以市場導向為主,合理的運用政策調控,努力拓寬就業渠道。四、是推行訂單式人才培養,促進教學內容與企業需求相結合,培養目標與用人標準相協調。
面對全球的金融危機,就業工作面臨嚴峻的挑戰,我認為還可以做如下幾項工作:
1、 鼓勵學生到西部就業;
鼓勵和引導學生到西部就業是加強黨的基層組織建設迫切需要,是以改革的精神推進黨的基層組織建設的重要實踐,我們要有專人研究政策,聯系單位,堅持政策激勵與輿論引導相結合的原則、尊重畢業生個人意愿與組織選派相結合的原則、鼓勵向基層就業與階段性服務相結合的原則、待遇留人與事業留人相結合的原則、把高校人才培養與社會需求相結合的原則。為我們的學生搭建起建功立業的廣闊舞臺。
2、選派高校畢業生支農、支教、支醫、扶貧、選調大學生進村進社區;
選派部分大學生去支農、支教是國家實施人才強國戰略的需要,我們耍加大宣傳力度,鼓勵學生到祖國最需要的地方去,有大學的造就,有年輕做資本,何不博風擊浪,振翅遠飛。當代大學生要積極響應黨和國家的號召,到基層去,到艱苦地區去。到國家最需要的地方去建功立業。到基層工作,充實城市社區,農村鄉鎮基層單位,從事教育、衛生、農技、扶貧、公、檢、法和其他社會公益事業,為國家經濟建設和社會發展做奉獻。
3、抓住國家發展戰略帶來的就業機會:
國家確立東部優先發展,需要高級管理人才和大量的三產人員,西部大開發,需要農業、畜牧業和環境監測和環境保護人才。中部崛起需要大量的制造業、皮革業、服裝業的人才。東北振興計劃需要機電、化工、鋼鐵方面的人才。
4、抓住國家社會轉型帶來的機會:
國家從傳統農業社會轉化成工業社會和現代農業社會,需要大量的水、電及農產品的深加工人才。我們要抓住機遇,提前培養一批社會轉型急需的專業人才,創建社會需要的專業。
四、就業的趨勢及展望
科學技術規律的發現已基本完成。現在大量需要把科學規律轉化為科學技術,轉化成科學工程技術的人才,知識經濟在發展,直接參與勞動的人數將減少,知識經濟向智能經濟發展,社會需要大規模工程技術人才和社會服務人才。社會的人才結構從金字塔式的結構向橄欖球式結構轉化,橄欖球式結構是最穩定的社會結構,將大力發展職業技能教育,高等教育從素質教育向能力教育轉化。
在我國文化產業只占GTP5%,美國占GTP38%。2010年文化保護到期,外國文化產業將大量進入我國,如果我們的文化產業從GTP5%升高到GTP15%,所有文科畢業生都不夠用,將大量需要表演藝術專業、動畫制作專業、傳媒網絡專業、旅游專業的人才。技術性人才將大有作為,高職院校的前景一片光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