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就業形勢穩定為改革提供了充足空間)
根據人社部10月25日新聞發布會披露的信息,1-9月,全國城鎮新增就業1067萬人,提前完成了全年1000萬人的目標任務。三季度末,全國城鎮登記失業率為4.04%,低于4.5%的年度調控目標。城鎮失業人員再就業426萬人。就業困難人員實現就業125萬人,完成全年120萬人的目標任務。
在經濟下行壓力較大的背景下,尤其是大力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階段,能夠提前3個月完成全年就業目標,并且全國城鎮登記失業率僅為4.04%,不能不說就業形勢非常好,不僅數據好于預期,而且每個人從身邊的實際情況也沒有發現任何經濟不景氣帶來的就業壓力。這表明,中國經濟雖然存在一些壓力,但基礎仍然扎實牢靠。這與市場長期以來的過度悲觀截然相反。
由于目前正在實施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去產能的同時進行國企改革,與1990年代后期的局面類似,而當年的國企改革曾導致大規模的工人下崗。因此,市場自然參照當年改革的后果揣測,隨著改革的推進,就業可能受到嚴重沖擊,從而威脅經濟增長與社會穩定。事實上,中國政府對此也有深刻的憂慮,因此在推進改革時候要求均衡和協調,以不引起失衡為前提,保持經濟穩定與社會安定。
就業數據證明,這些擔憂可能是多余的。與1990年代相比,中國經濟的規模與韌性大幅增加,當時的情況是,規模過小的第三產業以及國民消費能力都無法吸收過多的就業,也就是說,服務業缺乏規模和彈性。與此同時,在第二產業中,國有企業占有的比重較大,民營經濟還不足以吸收過多的國企下崗工人。也就是說,當時的經濟結構與規模決定了市場無法消化國企工人下崗。而現在,第三產業的蓬勃發展足可以吸收第二產業的下崗工人,比如網絡約車、快遞物流等,越來越多的服務需求與新的業態出現,可以創造更多就業崗位。但是,與第二產業相比,第三產業的投資在GDP數據上很難顯現,因此,一方面GDP增長面臨壓力,另一方面就業市場非常理想。
針對這種經濟結構變化帶來的經濟彈性與韌性,中國政府應該減少改革恐懼癥,并且適當降低增長目標,因為就業形勢的穩定意味著改革回旋的余地更大,忍受更低GDP增速的能力更強。抓住改革的時機十分重要,目前外部環境還較為穩定,而國內就業、物價以及增速等數據比較健康,這是一個好的推進改革的時間之窗,或許改革會帶來一些陣痛,但是如果能落實去杠桿、去產能等供給側結構性改革以及國企改革,而且對就業沖擊不大的情況下,改革的代價就比較小,一旦喪失這個機會窗口而陷入危機倒逼狀態,可能會在取舍上進退兩難。
繁榮的服務業帶來更多就業崗位,主要是因為中國人消費能力比較強,從投資、消費、凈出口三大需求的貢獻率來看,前三季度最終消費支出對經濟增長的貢獻率是71%,比去年同期提高了13.3個百分點。而消費的增長有賴于國民收入不斷增長以及購買能力的提高。改革應該是增加更多中低收入群體的收入與購買力,從而實現內生性的健康增長。但是,目前過高的資產泡沫實際上降低了購買力,并讓收入增長的局面承受壓力。這會影響到儲蓄與消費,從而會讓中國經濟結構變得脆弱,服務業喪失活力與基礎,從而讓經濟轉型喪失安全閥。
因此,從中國經濟轉型升級以及提高勞動生產率的角度看,光有充足的就業不行,還需要提高勞動者的素質,通過技能培訓提高他們的生產效率,從而順應經濟轉型升級的需要。首先,勞動部門應該制定一項長期的戰略性的勞動力培訓計劃,為經濟轉型提供適應性的人才儲備,這樣也可以降低潛在的低端勞動力失業的可能。其次,趁目前中國消費動能充足,就業彈性較強,應該降低增長目標,著力推進改革,消除影響經濟可持續發展的障礙。其三,在致力于提高國民收入的同時,降低房價,增強人們的購買力,鼓勵消費,更多的消費會拉動第一人口大國進入一個良性的市場循環。顯然,我們的改革依然需要加油,資產泡沫也需要消除,目前還有太多需要改革和調整的地方,改革事業任重道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