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貴陽一私立小學打算組織學生到國外游學。前幾日,李先生從在某私立小學就讀的兒子手中接過一張學校通知單。“通知單告知家長,這個暑假學校要組織學生去海外游學。”李先生說,學校列出兩條游學線路,一條是7日韓國游,花費需要1萬3千余元,另一條線路是為期15天的美國游,費用高達3萬余元。(4月17日《貴陽晚報》)
遠行游學古已有之,如孔子游學后寫《春秋》,司馬遷游學后著《史記》,等等。出國游學可以學外語長見識修德怡情,如果家庭經濟容許,這是完全是可以考慮的。但是,近年來,組織中小學生出國游學,大有運動式標簽化之嫌,似乎不出國游學,所在學校就不夠品味檔次,不出國游學,學生素質就難以與國際化接軌。因“游學熱”帶來的種種攀比風,無論對學生家庭的經濟負擔,還是在學生間造成的盲目攀比情緒,都會帶來不可忽視的負面影響。
由各種中介組織運作的特色國際班、國際游學線路,紛紛打出“游海外名勝,訪世界名校,感受多元文化”等誘人廣告,出國游學看上去的確很美,但調查顯示,其結果并非想像中的那般樂觀,恰恰相反,更多的是游而不學,或獲學不多。其原因固然來自多方面:如小學生心智還很不成熟,自理能力差,突然到陌生的國度極不適應;游學目標設置模糊;時間較短,團隊活動來去匆匆,等等。有不少家長反映,孩子出國后就是坐在大巴上到處跑,到了國外名校后,也就是拍個照,接著又得出發,跟在國內旅游沒啥區別。況且,目前國內游學市場相當混亂,據說一個孩子的出國游學利潤在萬元左右,說白了,有些學校組織的“游學”活動,實質上就是組織“旅游”撈錢。
孔子說,教育要因材施教;前蘇聯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也說,世界上沒有也不可能有抽象的學生,可把教學和教育的所有規律性都機械地運用到他身上,也不存在什么對所有學生都一律適用的在學習上取得成就的先決條件。教育沒有模式可言,更不應該盲目跟風和強行貼標簽,不要認為出國游學,孩子就贏得了人生的起跑線,不要認為貼了出國游學的洋標簽,就必然代表外語水平會飛速進步,就必然能培育出國人眼中的國際化氣質,非也,這都是一廂情愿和想當然而已。
在當今重視多元化發展的現代社會,教育孩子不能一味滿足其物質上的需求,更重要的是內化于心,多在孩子的人際交往、情感需求、精神發育等方面加以重視與幫助,讓孩子首先做個身心健康的人,才是教育孩子的關鍵所在。
其實,增長知識并非一定要遠行出國,在國內或在自家附近也有很好的山水和人文。至于學外語長見識,完全可以通過一些豐富多彩的活動、純外語教學班,甚至借助網絡平臺同外國朋友聊天。
在當今這個浮躁與功利的社會里,單一的評價模式,簡單化、絕對化的判斷模式大行其道。在孩子出國游學這個問題上也一樣,切忌盲目跟風和標簽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