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市第一輪高考模擬考試日前剛剛結束,近日北京商報記者走訪各大留學中介發現,本科留學咨詢業務正迎來新一輪高峰。相關數據顯示,今年高考棄考人數將達近3萬人,而這些棄考群體中,絕大多數選擇留學。(4月23日 《北京商報》)
北京高中生“棄考留學”潮的出現,我們肯定的是高中生多了一條成材之路的選擇,但是,筆者不得不提醒更多高中同學和家長,看到在京高中生“棄考留學”這樣的現象首先務必保持不要心跳沖動,請冷靜的思考思考,再做出自己或同意支持孩子出國留學的決定。對于高中生來說出國留學是多了一條成材之路的選擇,但不一定出國留學就一定能成材。
近年來國內出現的低齡“棄考留學”潮是多方面的綜合因素導致的。不僅是國內大學招生制度中擇分數錄取的一、二、三本的高校等級,雖說高校進行著擴招,但211、985高校的擴招對全國考生來說只是杯水車薪或簡而言之說是國內教育資源的短缺;而國內就業形勢存在著211、985高校畢業生和“海歸派”的“默認優先”的就業歧視;也是國內民眾家庭收入能對孩子教育的投入提供物質保障的選擇;當然部分以留學的跳板直接進入世界名校深造也是“棄考留學”的動因;同時也不能忽略國內部分家庭對出國留學的過分“迷戀”等等因素。
但是,目前也出現國外競相爭取中國生源的現象,國外部分學校對雅思托福等要求瓶頸越來越松動甚至可以不用考雅思托福,其目標顯而易見是中國生源這個龐大的消費群體所能帶去的“留學生意”,從而促生的出國留學代理機構、中介、培訓、移民、留學項目的多樣化等一系列環節,這便形成以中國留學生為服務核心的“產業鏈”,在這樣的一個留學機會中,勢必對家庭的經濟帶來更大的負擔,例如留學澳大利亞的學生一年花費15萬元(人民幣)左右,畢竟不是很多家庭所能支付的起的。也值得注意的是,近年來國內開始理性的對待和考量“海歸”和國外部分學校的教學質量了,部分國外高校其實單在教學方面還是不如國內的部分高校,當然和其綁在一起的留學優惠政策除外。
2010年7月《南都周刊》曾對華東師范大學亞太研究中心、澳大利亞研究中心主任陳弘就對我國低齡“棄考留學”的現象做過專訪,陳弘說:““第一波”出現在20世紀70年代,福建、廣東一帶的移民,出國勞務,無非是為了一份更高的薪酬;“第二波”出現在20世紀90年代初,緣起是獲得海外長期居留權的華人,將大批親屬“過橋”到居留國,以使得全家人享受當地的社會福利。但是,現在“第三波”華人新移民,他們將以經濟因素考量為主轉變為以知識流動為目的,國外的優勢教育資源、技術資源才是吸引他們的真正原因。”
從經濟全球化產業分工大背景分析,國內目前“棄考留學”潮是以經濟因素考量為主轉變為以知識流動為目的的現象。這個浪潮的不斷涌起讓我們即充滿著對選擇留學成材孩子的期望與擔憂,也充滿著對國內人材外流的無奈與遺憾。因此,要讓國內家庭理性選擇、國內人材不外流,國家勢必要實現公平分配教育資源,所謂“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狀元”,國內考生和家庭理性對待留學成才,權衡好其利弊做出選擇,千萬不能盲目的跟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