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國幾個月,投了幾十份簡歷,石沉大海。24歲的留英碩士張佳玲掰著手指數了數,苦笑道:“參加了4次面試和2次筆試,然后,就沒有然后了。”
更多的時間是在等待中度過的。在不斷刷新郵箱和生怕錯過每一個陌生來電的期待中,她感到,花了1年多時間,搭進幾十萬元,好不容易給自己的學歷鑲上的金邊,正在一天天被現實剝去光環。
給張佳玲找工作現在是全家的“一號任務”。父母和親戚啟動了龐大的私人關系網絡,這顯然比大海撈針般廣撒簡歷要高效得多。好幾個直接送上門的機會,被她給拒了。先是父母托人幫她安排了一個在銀行的工作,推銷信貸產品,這讓她覺得“干的和自己所學的專業差了十萬八千里,實在不喜歡”。親戚先后給她介紹了好幾份實習,可有的“工資低”,有的“不能轉正”,還有的“不能解決戶口”,被她一一拒絕了。氣得親戚摔下一句話:“能耐沒多大,還好高騖遠!”
可她覺得自己的要求并不高:工作地點在北京,合理的實習時間后能轉正,有升職空間,稅后薪資不低于6000元,并能落戶。她反問親戚:“如果連這些都達不到,那我出國留學的意義在哪兒?”
找工作和找對象,在她看來是一個道理,“不能將就,慢慢來吧,總會等到那個屬于自己的。”
和張佳玲一樣,多數海外留學生完成學業后選擇回國發展。教育部數據顯示,2015年度我國出國留學人員總數為52.37萬人,回國40.91萬人,較上一年增長了12.1%。而在從1978年到2015年底的37年間,走出國門的留學生累計達404.21萬人,畢業后回國發展的占79.87%。
然而,龐大的留學生群體,一回國便面臨了前所未有的尷尬:一邊是國內大學生畢業生人數屢創新高,不斷刷新著“最難就業季”的峰值;一邊是受整體經濟形勢影響,就業崗位需求逐漸下滑,使得越來越多留學生加入“慢就業族”。
這一族群畢業后并不打算馬上就業,也不打算繼續深造,而是選擇在家陪父母,或是游學、考察、支教等,不急于確定職業和人生規劃。而這一現象,在海歸群體中更為常見。這些年輕人,大多家庭條件優越,對賺錢養家并沒有迫切需求,同時追求更高的生活和工作品質,理想的美好和現實的殘酷,一一擺在眼前,讓他們放慢了就業的腳步。
辭職留英一年月薪縮水7000元
同樣是留學生,娜娜其實有著時不我待的緊迫感。與剛剛走出校園的大學生不同,她曾在北京有一份輕松穩定的工作,“在一家雜志社,每月稅前工資1.5萬元吧”。兩年前,她辭職去英國讀研究生,為了換個環境充個電,更重要的是拿個海外文憑能給履歷加分。
娜娜家境普通,出國留學花去了她的全部積蓄,還向父母伸手要了“贊助”。她回國的目標很明確:“學以致用,抓緊變現。”畢業前半年起,她就開始在網上向國內心儀的單位發出求職信,也明顯感受到了嚴峻的就業形勢。
畢業前一個月,她早早訂好機票飛到北京,時差都沒倒過來就趕著去筆試面試。成功殺過最后一關,還沒來得及高興就被“潑了一頭冷水”。新工作稅前月薪8000元,同時附加嚴苛的要求:工作時長不定,要有每天工作16個小時的準備,每個月出差10天左右。
思前想后,娜娜放棄了,“我不是想混口飯吃而已”。她覺得,自己出國留學付出的時間和精力,都是在攢能力、攢經歷和攢人脈。既然朋友圈里都是一群有海外留學經歷的人,干脆利用自己的資源和人脈在創業之路上“殺出一條血路”。她目前已經醞釀了創業項目的雛形,決定沉淀一段時間四處考察,尋找志同道合的伙伴一同創業。
先來一趟說走就走的旅行再思考未來
畢業好幾個月了,張越壓根沒考慮過找工作,“正在計劃環球旅行!”留學回國后,他沒怎么在家待,更沒關心過未來的工作,“想趁年輕做些瘋狂的事”。
張越記事起,他的父母就一直在忙生意,多年打拼積累了豐厚的家業。他從來沒為錢發過愁。在歐洲留學期間,他經常周末就打個“飛的”,去意大利逛個街,或是去法國看個秀,他打趣說:“爸媽太忙了,沒時間看世界,我幫他們到處看看看,也算是一項工作了吧?”
張越已經制訂了到2017年春節前的旅行計劃,以英國為起點,再把歐洲各國走一遍,然后去美國、非洲,再去澳洲、日本和東南亞,最后回國陪父母過年。
“誰說這就是蹉跎歲月呢?”張越并不認為“慢就業族”是一種貶義詞,他想利用畢業后的第一年做個環球旅行。他認為,這種經歷也是非常寶貴的,會讓自己對世界、對自己的未來有不一樣的審視。
他自嘲說:“再說我現在除了四處游歷的見識多一些,其他技能基本為零。就算讓我現在急急忙忙找工作,憑我,能找到什么工作呢?也沒有這個必要,還不如先好好享受人生,增長閱歷。”
同樣家境優渥的王雅珊,留學回來一直沒找工作,先是在家籌備了一年自己的婚禮和新房裝修,隨后在家人的幫助下跟幾個朋友一起開了個廣告公司當老板,結果業務量太少,不到一年便關張。最終,她在家人安排下也進入一家外企的人力資源部門工作。她坦言,幾年前決定出國留學,就是為了逃避找工作。從小被父母捧在手心長大,她的目標很現實:“不想活得太累,輕輕松松干一份體面的工作,相夫教子,衣食無憂。”
說起留學的經歷,王雅珊有些不好意思。“說來慚愧,我覺得自己沒學到什么,甚至都沒法和外國人順暢地交流。”不過留學期間,她倒是游歷了十來個國家,見識到不同文化和生活方式。“視野總是要寬廣一些,這也算我的優勢吧?在外企工作,這些異國文化的背景挺重要。”
2015年度我國出國留學人員總數為52.37萬人,回國40.91萬人
數據顯示,2015年度我國出國留學人員總數為52.37萬人,回國40.91萬人。而在1978年到2015年底的37年間,走出國門的留學生累計達404.21萬人,畢業后回國發展的占79.87%??梢钥闯?,出國留學已從先前的“精英化”逐步向“大眾化”擴展,“海歸”已從“黃金時代”逐步進入“鍍金時代”。“海歸”過剩,供過于求,自然也就沒那么金貴了。
與此同時,“海歸”的貶值也體現出用人單位不再單一看重留學背景,在招聘用人中更趨理性,愿意花高價雇“海歸”撐門面的企業日益減少。更重要的是,一些速成的學歷本身質量不佳,一兩年的求學背景僅僅通過語言關,在專業上也沒有比本土學生更多優勢,用人單位當然不買賬。
而問題是,海外求學付出了巨大的時間成本和經濟成本,付出太多急于求回報的心態讓一些“海歸”低薪崗位看不上,而實踐經驗的缺乏又使得他們高薪崗位不勝任,懸在中間既尷尬又難受。虛榮和浮躁的心態將求學視為短期投資,急功近利使得一些“海歸”求職非北上廣、月薪不過萬免談的條條框框,不僅遭受現實的水土不服,更束縛了個人發展。
要想在競爭中勝出,首先要為自身找準定位,僅僅依靠留學光環遠遠不夠,需要腳踏實地,一步步積累經驗。畢竟學習是終身的,留學也是一項長期的教育規劃,它需要一生來收獲。有了留學經歷,豐富了人生閱歷,意味著個人能力有所提高,但還需要融入社會,融入單位,職業發展的路還長得很。所以,職業態度需要端正,茅廬未出,少些好高騖遠,遇到挫折,不要輕言放棄,等待屬于自己的輝煌時刻,因為是金子總會發光。
海歸人數增加,中國留學生如何提高留學含金量?
考證有助求職晉升
據北京《青年參考》報道,中國高校連年擴招后,大學生紛紛投身“考證大軍”,五花八門的證書在一定程度上提高求職者的含金量,幫助他們在激烈的求職競爭中提高勝出的幾率。其實走出國門留學海外,考證同樣重要。
中國學生喜好讀商科,根據留學機構啟德教育的調查報告,每10個申請出國讀研的中國學生中,有7人選擇商科,這7人中又有5人選擇金融。而幾乎所有金融人都有投行夢,盼望著畢業后能進入華爾街或一類券商銀行工作。
CFA資格證一直被視為進入投行的“敲門磚”或“華爾街的入場券”,它的全稱是“Chartered Financial Analyst”,即“注冊金融分析師”或“特許金融分析師”,是全球投資領域最嚴格、含金量最高的從業資格證書,由美國CFA協會頒發。自上世紀60年代中期第一次舉辦考試以來,CFA已毫無爭議地成為全球金融第一認證體系。
持有CFA證書者能進入哪些企業?英國《金融時報》指出,從過往統計看,CFA的持有人可以相對容易地進入全球一線金融機構,比如瑞士信貸集團、美林證券、花旗銀行、德意志銀行、加拿大皇家銀行和中國招商銀行等。
海歸就業抓緊“一帶一路”機遇
毋庸置疑的是,在“一帶一路”的背景下,中國對國際人才的需求熱度不減。伴隨著海歸人數的逐年遞增,中國對國際化人才要求也在逐年提高。中國與全球化智庫(CCG)主任王輝耀表示,在未來中國的發展戰略中,具備高素質、高技能的海歸的價值會越來越大,尤其是在高科技領域,海歸的優勢展現得更為明顯。此前,海歸返華帶回來的是技術,之后是模式,如今帶來的是理念和創新的思維模式。從實際案例來看,海歸有非常強的創新思維和專業技能,更容易就業成功。
實際上,中國的引才政策早已為海歸擇業釋放信號。參考從中央到地方的海歸引才政策不難發現,金融、管理、人力資源等專業并非國家及地方發展的首要稀缺人才。
落地到北京、上海、天津、青海、寧夏、山西等省市的海外人才引進計劃上來,不難發現,各省市對海歸人才需求其實已經細化到小的學科分支。據了解,生物科技、新材料新能源、機械裝備制造等專業出現的頻率最高,這也為留學生選擇專業提供了指導。
留學生們在選擇專業、學校時,不妨觀察近5年內國家人才需求,再結合個人的特長和興趣做好個人職業生涯規劃。
海外工作經歷加分,提醒:勿打零工,利用假期到正規公司實習
四川成都一家人力資源管理有限公司的楊飛霞,做高級獵頭已有幾年,認識不少求職的海歸。她介紹,現在的海歸群體基本分為兩類,一種是從海外名校畢業的高材生,這些人不是因為出國才變優秀的,洋文憑只是錦上添花,無論在哪兒,他們都是站在求職金字塔頂端的人。
根據啟德教育今年6月發布的《海歸就業報告》,66%的受訪者覺得海外工作經歷有助于日后求職,能讓自己在職場上盡快適應并進入狀態。另外一項有趣的調查顯示,海歸群體內部因為海外工作時間長短,存在明顯的收入差距——具有5年及以下海外工作經驗的海歸,在中國的平均年收入為16.5萬元;而具有5年以上海外工作經驗的人,平均年收入達到26.71萬元。
啟德調查團隊還發現,中國目前大部分崗位在招聘中并不會對海歸區別對待。62%的企業人力資源主管更看重應聘者的專業技能。此外,溝通力和執行力也是企業重點考察的方向。有84%的企業主認為,海歸最應具備的技能是流利的外語,其次是創新能力。
楊飛霞表示,留學生想要返華順利就業,最好在出國前根據自身情況,理性規劃學習和職業目標,如果有海外工作經驗,返華競爭力就會大很多。不過她也提醒,想獲取有用的工作經驗,留學生最好不要打零工,利用一個假期去正規公司實習,才能有完整系統的體驗。
勿沉溺于中國圈子
中國學生遠赴海外學習生活,除了要克服語言和心理上的障礙,“社交關”也是必須面對的一道坎兒。很多學生雖然身在海外,但每天接觸最多的還是“自己人”,為了找到安全感和歸屬感,留學生往往沉溺于“中國圈子”。
在華盛頓州讀書的翌晨把“中式交際圈”比作雙刃劍,它使剛到異國的中國留學生迅速擺脫孤獨,也使他們的交流范圍大大縮小。不過在翌晨看來,“有沒有圈子沒那么重要,關鍵是你必須具備進入、積累和保持圈子的能力”。
他表示,很多中國學生習慣了兩點一線的生活,天天在圖書館和宿舍之間徘徊,全部精力只為成績達到3.8或4.0,這樣做無可厚非,但當我們學有余力時,也可以嘗試參加一些有營養的社交活動。“這方面美國學生比我們灑脫得多。學習成績好壞決定日后是否成功是每個中國學生的思維定式,但現在我們可以進行一些反思。”翌晨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