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志愿的填報是非常謹慎的事情,絕不僅僅是一張志愿表而已,背后是家長考生對于志愿填報眾多知識和信息的掌握運用,它關系到考生未來的整個職業生涯的規劃和未來的人生走向。很多家長在開始系統學習志愿填報知識前,總會有一個疑惑:學校和專業上是否要一味的尊重孩子的意見呢?
小編向資深高考志愿填報咨詢師請教,咨詢師就如何準備志愿填報,給出了五個建議:
第一個建議就是要讓孩子做最喜歡、最擅長的事情。這是填報志愿的核心問題所在,也是考生將來能否幸福快樂工作的保證。因為喜歡,他們才不會把工作當成生存的手段,而是追求的事業。所以,家長要幫助考生通過各種手段了解自己,幫他們找到感興趣、最擅長的事情。
第二個建議是,考慮好上述因素后,結合考分,家長和考生要了解近三到五年心儀學校的錄取分數線,注意學校與學校之間一定要拉開距離。一般來說,各檔次之間相差20分左右。
對于家長來說,要在照顧考生學習生活的同時,花費大量時間查找各高校各專業的分數線信息,壓力是非常大的。其實,家長完全可以借助像新浪高考志愿通卡(http://zhiyuan.edu.sina.cn)這樣的專業工具,測試孩子最適合專業、比較各專業分數線、查詢考生成績所處位次,輕松地完成志愿填報工作。
第三個建議是,家長和孩子要深入了解專業。目前,各專業的介紹網絡上都有,但不同的專業究竟有哪些課程,畢業后都干什么,這是很多家長和考生不知道、不了解的。還有一些冷門專業,因為沒聽說過,直接就忽略掉了,這是不可取的,因為有些專業是新興行業,非常有吸引力,家長和考生應該多了解一些。同時,家長可以向孩子介紹一些自己相對熟悉的領域,不熟悉的可以讓親戚朋友幫忙,讓孩子了解得更全面。
第四個建議是,與現有條件匹配,不要把地域作為填報志愿的一個重要瓶頸。適合的地方就是考生應該去的地方,過分考慮地區因素會限制考生未來的發展。舉例來說,同樣是“985”的學校,某專業在北京的錄取分數在600分以上,而在外地只要560分,在分數有限的情況下,不要排斥離京求學。
第五個建議是,如果沒有做復讀的準備,一定要留一個保底的志愿。即使沒有被心儀的學校錄取,但只要專業適合就應該去,對于學校的選擇可以通過考研來改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