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考填報志愿時,很多考生和家長面對如山的報考資料和招生簡章不知道如何取舍,昨日,招辦相關人士提醒考生,填報志愿的方法有很多種,不如用“排除法”逆向來思考,避開一些“坑”,就可以了。
高考(精品課)填報志愿時,很多考生和家長面對如山的報考資料和招生簡章不知道如何取舍,昨日,招辦相關人士提醒考生,填報志愿的方法有很多種,不如用“排除法”逆向來思考,只要避開一些“坑”,就可以了。
“坑”一:家長當主角一手包攬
對于報志愿一事,很多孩子成了甩手掌柜,丟給家長去完成。考入什么樣的學校,上什么專業,將來從事什么樣的工作,家長都給孩子一一指定。然而這都是孩子自己的事情,決定權應當在孩子手里,如果父母給報的專業他不喜歡,甚至一點興趣都沒有,將來上大學就會造成一個被動狀態。
“坑”二:對招生章程“想當然”
有的家長看到某某學校設在北上廣,就理所當然認為這是一個“好大學”,其實很有可能是一個剛剛和專科院校合并后的“新高校”。還有的家長對高校的名稱十分迷信,一看高校名稱中有“首都”“第一”這樣的字眼兒,就覺得這高校老高大上了,建議你還是看看建校時間和辦學類型再做決定。
“坑”三:志愿全部填熱門專業
很多人認為專業和就業直接掛鉤,希望通過“好專業”為今后求職減少障礙,但一般情況下,專業的冷熱程度是有幾年一個“輪回”的說法,這意味著你入學時候的熱門專業,畢業時未必還“熱”。另外,熱門專業分數高,競爭激烈,競爭實力并非很強的學生容易落榜。正確的做法是選擇“熱門專業”而又不忽視“冷門專業”,“冷熱”結合對考生更有利。
“坑”四:完全迷信往年錄取分
不少考生和家長只關心高校歷年的分數,而不是關注“線差”,這是報考大忌。因為高校的錄取分數線存在波動,還有“大小年”現象,即一年高,一年低。考生要多分析幾年的錄取情況,還可關注分數線與批次線的差值、分數線對應的考生“位次”等。
“坑”五:填報志愿盲目隨大流
填報志愿必須量體裁衣,對號入座,適合別人的未必適合你。建議考生在選擇高考志愿時,要考慮考生的自身特性。考生自身特性包括:個人興趣愛好、個人性格特征、個人能力所及、個人身體條件等方面。
總之,考生必須先準確定位自己,建議父母和孩子一起先查看各個學校的《招生章程》,看孩子的自身條件有沒有受到“錄取規則”的限制,還可以查看學校的招生計劃和近年錄取線,科學分析院校的錄取數據來進行志愿填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