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在《作文七巧》里說,作文要會用比喻。近來我看書特別注意比喻,見了比喻就抄下來,已經抄了兩百多條。
讓我看看。望子成龍,杳如黃鶴,千里鵝毛,如簧之舌。這些都是成語,成語里頭找比喻,可以找到很多。“柔若無骨”,這個不是比喻,“柔情似水”,這個才是。“芙蓉如面柳如眉”,“受降城上月如霜”,詩里也有很多比喻。“跳進黃河洗不清”,對,俗語諺語也是一個寶庫。你知道“跳進黃河洗不清”是什么意思嗎?
這是說嫌疑很大,怎么解釋也沒有用。
為什么說跳進黃河呢,(因為黃河里的水多。)你說對了一半。中國河流以黃河的水最渾濁,泥沙最多,地理書上會告訴你泥沙在一立方公升的水里占幾分之幾,一年有多少億噸泥沙沉淀在河底下。你用這樣的水洗臉洗澡是洗不干凈的,洗完了,還有泥土留在身上。“跳進黃河”有怪你選錯了河水的意思,也就是說你自己不懂得躲避嫌疑,惹上麻煩。這個比喻只有用“黃河”才貼切。
我抄的比喻還有“哪里河水不洗船”,“十年河東,十年河西”,“河里淹死會水的。”
你把跟“河”有關系的比喻集在一起,加以比較,這個辦法很好。這樣你會發現一樣東西可以拿來比許多事物,一條河,一朵花,你都可以使用無數次。這里有一條好像是對仗的,“芍藥花開菩薩面,棕櫚葉散夜叉頭。”你觀察過芍藥花沒有?
沒有。棕櫚樹倒是天天看見,家門外面人行道上有的是。有時候,尤其是臺風季節,披頭散發的樣子,白天還不覺得怎么樣,夜晚的確有幾分可怕。
這里又有一條:修剪過的花,開成一首七律。這一條很有創意。中國庭園一向主張生機自然,有些人受西方影響,把一排花或是一行小樹修剪得方方正正,規規矩矩,呈現出“幾何”之美。
我能不能說“修剪過的小樹,長成一片幾何?”
可以,我想可以,但愿你的老師也不反對。
這里有兩句比喻,我覺得很奇怪,一句是“離別像死亡一樣長”,一句是“歡會像死亡一樣短”。人在離別中覺得時間特別長,在歡會中覺得時間特別短,這個我懂,可是死亡怎么會忽長忽短?
這個比喻的匠心所在,就是死亡可長可短。人死不能復生,因此死亡很長很長,這是指死亡之后。孔子是在公元前四七九年死的,到現在兩千多年了,再過兩千年,孔子仍然是死了,孔子永遠死了,死亡不是很長嗎?可是如果不說死亡之后,單說死亡之時,你在電影上也常看見,人在臨終的時候眼一閉,頭一歪,不就死了嗎,死亡不是很短嗎?
唉,比喻嘛,它非常重要,可是實在很難。
比喻很重要,可是并不難。別的事情也許越重要越難,語文的使用我看是越重要越容易。(那怎么會?)會的!越重要,越是人人要用,時時要用,它也就難不到哪里去。
你說比喻人人要用時時要用?不是只有作家才在那里挖空心思找比喻,好久好久才想出一個來嗎?
作家想的,是創造性的比喻,是別人沒有用過的比喻。大眾日常說話寫信,用的是約定俗成的比喻,通行已久的比喻。由這些通行已久的比喻,可以看出比喻無所不在,人人不知而行。我們不是都管演員叫明星嗎?“明星”就是比喻。
演員叫明星,大牌演員叫天王巨星。(電影界戲劇界叫星海。)新演員叫新星。(演員死亡叫隕星。)有一本書叫《星譜》,我還以為是天文學,打開一看,原來是演員的小傳。
吃喜酒,有人酒量大,人家就說他是海量。如果說“海”是“大”的意思,當然也可以,我們從比喻的角度看,海就是海,海量就是如海之量。(人海的“海”也是比喻嗎?)萬人如海一身藏,是比喻。
這么說,“鐵漢”也是比喻。(不錯。)鬼計也是比喻。(不錯。)山積,斧正,光臨,豈不都是比喻?
山積,斧正,是很明顯的比喻。有些比喻不明顯,像“滅亡”,就是像火滅了,像人死了。我們說某人很“厚道”,某人很“薄情”,厚和薄都來自比喻。
有句話是人情比紙薄。
一個人的頭發白了,我們說他一頭銀發,這個“銀”是什么意思?字典上說,銀,白色,沒錯;我們說,銀,像銀子一樣的顏色,也沒錯。銀發,銀白色的頭發。不過銀子表面氧化以后就沒那么白那么亮了,那種顏色叫銀灰,銀發也可能是銀灰色的頭發。
是不是也可以這樣解釋銅綠?(可以。)也可以這樣解釋雪白?(可以。)黃色有橘黃,米黃,金黃,——怎么又說金紅?
純金閃爍著近乎紅色的光芒,叫赤金。
金紅,還有火紅。——還有火急,像失了火一樣急。
也不一定是失火。你在營火晚會上觀察過火沒有,燃燒的時候,火在柴上是有一幅急急忙忙的樣子。
還有“猴急”,猴子總是沒有耐性。
你看,天地間皆是比喻。(比喻中自有天地!)離開比喻,我們說話就有困難。
有些比喻,只看見人家這樣寫,沒聽人家這樣說。像這一條:路是一河晚霞,我是凌波的仙子。
路是一河晚霞,大概是剛下過雨,柏油路面上有水,水里有霓虹燈的倒影吧?(是的。)凌波仙子,就是走在馬路上的人了?(是的。)這樣的句子有“文藝腔”,只能在寫作的時候用。恐怕只能在寫詩的時候用。有時候寫抒情的散文也行。
雨是抽不完的絲,織成一張大網,任我在網中掙扎。(這句也不錯。)落日如猛將受傷吐出來的一口血。(哎喲,這一句好可怕,教人忘不了。)人生就是你駕著一條新船,在一條陌生的航線上航行,手里的航圖模糊不清。
這一句,倒是寫論說文也可以用了。
這些比喻是怎么想出來的呢,怎樣才會產生比喻呢?
這,很難說明,這與“才情”有關系,與“靈感”也有關系。有一年我讀莎士比亞的劇本,那里頭比喻真多,讀著讀著我忽然有一點兒領悟,他老人家有些比喻是用“大遠景”的手法產生的。你知道,電影鏡頭有遠景、中景、近景和特寫。遠景,鏡頭攝出來的空間大,空間里的景物就相對縮小,這時看上去景物就不像原來的東西,像是另外一種東西。如果近景是山坡上有許多人,山頂上有許多人,山腳下也有許多人,大遠景把整個山照出來,滿山是人,這時候人縮得很小,看上去就不像人,像一堆昆蟲,或者像一群螞蟻。所謂“蟻”,就是這種情景。
莎士比亞也用“蟻眾”嗎?
我沒見他用“蟻眾”,我見他說“人們都像蝴蝶,只向炙手可熱的夏天翩翩起舞。”他說“在世界的大卷冊中,英國是廣大水池里的一個天鵝巢。”他在描寫一個英雄的時候把凡夫俗子都縮小了,你看,“他像一個巨人似的跨越這狹隘的世界,我們這些渺小的凡人一個個在他粗大的腿底下行走,四處張望,替自己尋找不光榮的墳墓。”
這么說,“人山人海”就是大遠景手法,“山是凝固的波浪”也是。
凡是太大的景象都難比,你哪里去找同樣大的東西?你描寫天空,哪里去找跟天空一樣大的東西做比喻?你說天如“穹廬”,像中央高四面低的圓頂,像蒙古包,你把天縮小了。
我想起長江“如帶”。
說長江像一條帶子,是故意貶低長江,抹煞了長江的氣勢。如果你見過那么大的江,你會說那不是一條帶子,那是一根血管,你自己的動脈血管。它的每一個波浪都撼動你全部的神經。
景物太大,固然難寫,景物太小,也不好辦。不知道莎士比亞是怎樣處理的?
有時候,莎士比亞把他要描寫的景物放大。放大可以夸張效果。他描寫一個人受了傷,要死了,“創巨痛深的傷口,像是一道毀滅的門戶。”把傷口放大到門戶的程度。另外,他描寫一個英雄打了勝仗,立下戰功,自己身上也多處受傷,他說:“每一個傷口都是敵人的一座墳墓。”這又把傷口放大到墳墓的程度。他描寫英雄為了復仇與兵打仗,士兵的每一根頭發都是一條懲罰的鞭子,又把頭發放大到鞭子的程度。
我們就用放大的方法描寫很小很小的東西好不好?
從前徽、欽二帝被金兵擄去,生活很苦,身上生了虱子,皇帝不知道這叫虱子,寫信回來說:“朕身上生蟲,形似琵琶。”他就是把虱子放大到琵琶的程度。
虱子像琵琶,跳蚤像什么?
你可以換個角度放大它。跳蚤的特點是會跳,而且跳得很高,有人說,如果以身體大小和跳起來的高度作成比例,跳蚤是跳得最高的動物了。你沒有見過一窩跳蚤同時跳起來?我見過,如果要我比給你聽,那就像一個黑色的炸彈突然爆炸。
你在《作文七巧》里提到秒針。像秒針這樣小的東西用什么比喻好?
我一直忘了告訴你,比喻不是孤立存在的,他是整篇文章的一小部分,用什么樣的比喻,得看文章需要什么樣的效果。莎士比亞寫的是復仇之師,士兵的頭發才會和鞭子聯起來,如果你寫美容院,能說頭發像鞭子嗎?美容院要鞭子做什么?英雄馳騁疆場,全勝而歸,他身上的傷口才是敵人的墳墓,如果是臺風把房子吹垮了,磚瓦在你頭上敲了一個洞,還能說是敵人的墳墓嗎?哪兒來的敵人?
可見別人的比喻雖好,自己未必合用。
你可以學別人的“方法”。剛才你提到秒針,我想起我讀過的兩篇文章。一篇形容秒針像“雞啄碎米”,整篇文章懷念農村生活;另一篇寫的是道路辛苦,在家千日好出門一時難,秒針在他眼里就不同了,他說秒針一步一步走得很慢,每一步都好容易擺脫了地心吸引,就像他當年背著行囊在泥沼里前進一樣。
這里有一個比喻,形容菌類的形狀像原子爆炸升起的云柱,這該是一種毒菌啦?(對啊!)把杜鵑花的紅說成哭紅,燒紅,或是潑紅,文章里的感情一定不同啦?
不錯,我的意思你都明白了。
以后再讀到好的比喻,我得把整篇文章影印下來才行。
如果有一首詩或一篇文章很精短,如果他用比喻又用得很多也很好,我們得考慮讀熟了,能背誦。我這本書里有這么一篇:
乍愿君如天上之月,出海復東來。(這是比喻。)不愿君如東流之水,到海不復回。(第二個比喻。)有情之月無情水,黯然銷魂別而已。況復一家判胡越?百年去鄉里,關門斷雁河絕鯉。(這是用典。)萬金不得書一紙。噫嘻乎嗟哉!遠游子,春風三月戒行李。留不住,簫上聲。(比喻。)拭不滅,玉上名,(比喻。)千塵萬劫,銷不得屋梁落月之相思,河梁落日之離情。(用典。注意典故引起的聯想,有時候和比喻的功能相同。)山中水,出山不復清;海中月,出海還復明。(都是比喻。)不惜君遠別,惜君長決絕。知君來不來,看取重圓月。
你看到了吧,這首詩用了許多比喻,而且開頭用明月海水作比喻,結尾再用明月流水作比喻,首尾呼應。
好啊,這個首尾都用比喻互相呼應的寫法,我要學一學。文章開頭,我說學好事如同逆水行舟,學壞事如同順水推舟。文章結尾,我說寧愿逆水行舟走得很慢,不愿意順水推舟走得很快。
一頭一尾都有了,中間說什么呢?
中間嘛,我得好好想一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