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曾經在2013年做過一個統計,我國開設工科專業的高校共有1047所,占高校總數的91.5%;普通高校的工科專業點有15261個,占專業點總數的32.4%;工科專業在校生有558.4萬人,占高校在校生總數的33.1%,其中本科在校生495.3萬人,碩士在校生約51.4萬人,博士在校生約11.7萬人;工科專業點及工科在校生幾乎都占到了總數的三分之一;我國工程教育的整體規模已經達到世界第一。
在韓國首爾召開的國際工程聯盟大會上,《華盛頓協議》全會一致通過接納我國為該協議簽約成員,我國成為該協議組織第二十一個成員。這在一定程度上表明我國工程教育規模取得高速發展,位居世界第一的同時,質量也得到了國際社會的認可。《華盛頓協議》是世界上最具影響力的國際本科工程學位互認協議。該協議提出的工程專業教育標準和工程師職業能力標準,是國際工程界對工科畢業生和工程師職業能力公認的權威要求。
建國以來,我國工程教育輸送了2000多萬工程科技人才,無論在“兩彈一星”、載人航天、探月工程等一批重大工程科技項目,還是在關系國計民生的三峽工程、南水北調、高速鐵路等基礎設施建設,及輕工食品、石油石化、電信等行業發展中都發揮了巨大的作用。
用人單位對本科工科畢業生總體滿意度比較高,但一些用人單位也反映,工程教育人才培養仍偏重知識傳授,對學生能力特別是工程核心能力的培養比較薄弱。
但是,根據全球最著名的管理咨詢公司麥肯錫的統計,我國工科大學畢業生只有10%可以達到跨國公司的用人標準。
對于目前工科教育存在的問題,麥可思公司創始人王伯慶指出,當下工學內部專業結構不盡合理,如計算機、信息類專業招生占到工學總招生數的28%,呈供過于求的趨勢,這可能與眼下互聯網經濟的火熱與報考的熱潮有關。而機械、能源等專業擴招缺口較大。
“除了數量外,工學培養質量也不能滿足產業需求。調查顯示,本科工學基本工作能力的總體滿足度連續三屆均低于全國本科平均水平。中國加入世界工程教育認證的華盛頓協議后,國際范式的認證將推動中國工程教育質量的提升。”王伯慶說。
我國的工程人才培養模式主要學習前蘇聯。工程人才培養的優勢是本科階段注重基礎,弱點則是對工程所需的綜合性思維、設計能力等的培養,及工程實踐還有不足。
辦好工程教育,吸引人才已成為各國教育之重,而各國的成功經驗也值得我們借鑒。
德國高等工程教育機構大體分兩種類型:工業大學和高等專科大學。另外還有一些工程系科附設在傳統大學或綜合高等學校里。德國工科院校的學生在本科階段的學習包括基礎學習階段和高級學習階段,學習時間平均在5年以上。基礎學習階段一般在第1-2學年,主要包括高等數學、基礎科學和基礎工程學科以及4個月的必修工業實踐環節,階段結束時有結業考試。高級學習階段在第3-4學年,并可以延長,學生可以在原有的專業方向和新的自己有興趣的專業之間進行選擇。主要課程包括專業工程學科、設計高級理論學科和工業實踐。
德國高等工程教育在對學生的工程訓練方面充分利用了社會資源。一方面,工科大學要求學生在入學前要有不少于12個月的工業訓練經歷;另一方面,在校學習期間,有一半時間是在社會上的企業進行工業訓練。德國工程教育中工業訓練是直接在真實的企業中進行,具有更強實踐性。
美國:工科學生修商學課程提高就業力
2008年,美國總統奧巴馬提出“科學、技術、工程和數學”(簡稱STEM)的教育概念,大力推動工程教育,以期鞏固美國在該領域的領導地位。2011年,白宮發布了《美國創新戰略:確保我們的經濟增長和繁榮》的政府報告,強調要用21世紀技能來教育美國人并培養出世界一流的勞動力,計劃在未來10年內新培養10萬名STEM教師。
卡內基梅隆大學電氣和計算機工程學系要求學生除了修習核心課程外,還要選修公共政策或商學課程。提高學生畢業后的市場潛力。
日本:搭建工科人才培養“立交橋”
日本的高等工程教育中不同層次的定位十分明確。大學培養的是工程型人才(工程師),高等專科學校培養的是技術型人才(技術員),專門學校培養的是技能型人才(技工)。
高等專科學校是作為國家“工業立國”戰略的一部分而創辦的,因此從一開始就定位于為企業界培養具有實踐和動手能力的骨干技術人員。其學科設置主要以工科為主,為學校開展產學合作提供了良好的前提條件。特別是可以使培養生產第一線的骨干技術人員的高等職業技術學校與企業保持密切的合作關系,將學生送到生產第一線實習,使學生得到切身體驗。同時還為不同層次的人才培養規格之間搭建轉換和溝通的“立交橋”。
目前,國內通用的《工程教育認證標準》之“畢業要求”的第一條和最后一條分別是“具有人文社會科學素養、社會責任感和工程師職業道德”、“具有國際視野和跨文化的交流、競爭和合作能力”。不可否認,我國的工科教育和國際先進水平還有不少的差距,正是在這種背景之下,也就應運而生了中外合作的辦學形式:在中國境內,引入國外先進的師資、課程,增強我國的工科教育水平。
據教育部最新統計,中外合作辦學項目共759個,涉及11個學科門類,舉辦項目最多的是工學類共286個,占38%,其次是管理學、經濟學類226個,占30%,而農學、法學、歷史學項目所占比例均在2%以下。工學類中電氣工程,通信,電子信息,材料科學類等項目占比例非常高。
根據中外合作辦學的相關情況,在就讀中外合作辦學時,建議特別關注和認真了解以下六個方面的情況:
一、關注所就讀的中外合作辦學機構或項目是否是經過合法審批。最主要的是要查看辦學者是否能提供審批部門所頒發的同意其辦學的文件。其中,新批及已完成復審省市通過復審的本科以上中外合作辦學機構與項目(包括內地與港澳臺地區合作辦學項目與機構)名單,目前已通過教育部中外合作監管工作信息平臺、教育部網站、教育部教育涉外監管信息網( www.jsj.edu.cn)予以公布。可通過登陸以上網站查看相關信息確認所就讀的中外合作辦學機構與項目是否合法。
二、關注實際辦學情況,尤其是教育教學質量高低。應通過向在讀學生詢問等多種方式了解實際辦學情況。在質量方面要關注決定與影響中外合作辦學質量的幾個關鍵因素,如,學生入學標準;師資配備情況,包括是否配備了一定數量和比例的比較好的外方教師;教授什么樣的課程;在什么地方辦學,有無很好的教學環境和條件,有沒有足夠的圖書館、實驗室,操場等教學輔助設施可供使用等等。另外,要關注和了解畢業生(如果已有畢業學生)的就業情況,除了解就業率,還應該關注畢業生到哪些單位、公司工作,必要時向相關單位確認有關信息。
三、關注學校的招生宣傳與實際辦學情況是否一致。重點考察學校招生宣傳中的辦學地點、辦學特點、師資教學情況、收費項目與數額(須由中外合作辦學所在地省政府批準)、招生人數等情況。
四、關注招生標準。按照規定,實施我國高等學歷教育的,須按照同地區同批次計劃內錄取,降低批次錄取是違反國家規定的。實施外國教育機構學歷、學位教育的,其錄取標準應當不低于外國教育機構在其所屬國的錄取標準。一般來講,錄取標準比較低,錄取學生的水平參差不齊,辦學質量很難保障。錄取標準高,辦學質量才有可能更好。
五、關注招生計劃。按照規定,頒發中國高等學校學歷學位的中外合作辦學招生必須納入國家高等學校招生計劃。而實施實施外國教育機構學歷、學位教育的,也由國家教育主管部門核定了相應的招生計劃數。
六、關注中外合作辦學的評估和認證情況。教育部在加強中外合作辦學管理,規范合作辦學秩序,提高辦學質量,維護就學者利益的工作措施中,開展辦學評估和加強合作辦學證書頒發的認證是兩項重要舉措。可通過教育部設立的中外合作辦學信息平臺中所公布的關于這兩個方面的內容,進一步了解合作辦學機構或項目的評估和認證信息,以做出更恰當的就學選擇。
下文為各位家長和考生列舉一些比較好的中外合作辦學:
上海交通大學交大密西根學院
交大密西根學院是上海交通大學與美國密西根大學(安娜堡)于2006年共同創辦的國際化學院,是教育部特批設立的高等教育改革特區。2011年12月國家教育體制領導小組又將交大密西根學院作為高校教改的楷模,并下發《上海交大密西根學院從師資、管理和教學三方面積極探索創新人才培養體制改革》一文給全國十七所教育改革試點高校作為借鑒案例。
學院從國外一流大學引進大量高水平教師,采用密西根大學的課程體系和教學模式,全英文授課,旨在培養善于創造性解決問題、綜合素質優異、具有國際競爭力的領袖人才。學院目前設有機械工程、電子與計算機工程兩個專業,同時與密西根大學工學院14個專業合作開展本科雙學位項目和本碩連讀項目。目前畢業生中70%以上的學生選擇出國深造,全部被國外一流大學錄取,并且大多數是美國專業排名前10名的大學;10%的學生直升國內研究生;選擇直接就業的畢業生100%被國內外大型企業錄用,平均薪資高。
國際一流的師資力量:師資隊伍起點高,聘任及考核晉升標準完全參照美國一流大學執行。絕大多數教師具有世界頂尖名校博士學位,并具有在國際一流大學或著名跨國公司從事前沿科研的經歷。外籍學者比例超過1/2,其中4名外籍正教授全部入選國家“千人計劃”。
先進的教育理念:不僅注重知識傳授,更注重激發學生的專業興趣和創新潛力,通過大量實踐項目培養學生的團隊協作、交流溝通、科技英語寫作、組織領導等各項綜合能力。重視誠信教育,樹立嚴謹的學風。鼓勵和支持學生開展豐富多彩的社團活動,為學生的個性化發展提供廣闊的舞臺。
高質量的國際化培養機會:教學體系與密西根大學無縫接軌,在中國創造了一個達到美國一流大學同等水平的教育環境。交大-密西根本科雙學位項目(每年100個名額):大二學生可自愿申請,被錄取的學生將于大三赴密西根大學學習,專業包括工學院的14個專業以及文理學院的物理專業,畢業后分別獲得上海交大和美國密西根大學的本科文憑。交大-密西根本碩連讀項目(名額不限,申請免GRE):大四學生可申請在本科畢業后赴美國學習一年獲得密西根大學碩士學位。與國際一流大學合作開展的各類短期交換生項目:可派遣學生去全球60多個學校進行交流交換。
學費:交大密西根學院學費為每年5萬人民幣;學生在密西根大學學習期間學費約為每年4萬美金。
獎學金:狀元獎學金:由交大密西根學院和美國密西根大學為各省高考第一名聯合頒發,包含在交大密西根學院學習期間和在密西根大學參加雙學位項目期間的全部學費(如果該生未參加雙學位項目,后兩年在交大密西根學院的學費仍然全免)。其他成績優異和通過獎學金面試的優秀保送生以及家庭特困的考生也有機會獲得每年2萬元-5萬元不同等級的獎學金。
上海交通大學交大-巴黎高科卓越工程師學院
2012年,上海交大與法國巴黎高科技工程師學校集團合作,在上海交通大學成立上海交大-巴黎高科卓越工程師學院。依托法國巴黎高科高水平師資,采用巴黎高科課程體系和教學模式,是上海交大實施教育部“卓越工程師教育培養計劃”的一個特區,旨在培養適應經濟社會發展需要、具有國際化視野的高層次復合型精英人才。
巴黎高科技工程師學校集團由12所法國歷史悠久、最負盛名的工程師院校組成,被譽為法國工業、企業界、教學科研機構和政界培養高級管理人員和高級工程師的搖籃。這12所工程師學校的教學與科研不僅涵蓋了工程學科的所有基礎領域,而且被公認是各自然科學領域中最優秀的。巴黎高科歷史上曾榮獲5項諾貝爾獎,現今仍有多名諾貝爾獎得主活躍在科研和教學領域。
法國的工程師教育體系是由拿破侖創立的,主要是為了克服傳統大學教育模式中理論脫離實踐的弊端,經過200多年的積累,在世界上形成獨樹一幟的鮮明特點。法國社會對工程師文憑有一種近乎崇拜的認同感,工程師學院的畢業生有很高的就業率和社會地位。
200多年法國工程師教育體系已經培養出了密特朗、希拉克和若斯潘等杰出的國家領導人和多名諾貝爾獎獲得者,據經濟學家的統計,法國二百強企業中,60%的總裁和大部分高級管理人員來自于法國工程師學校。
培養模式:
專業:設機械工程、信息工程、能源與動力工程三個專業;
學制:完全采用巴黎高科培養模式與培養體系,學制6-6.5年,分為三個學習階段:法語強化和工程師預科課程學習階段、專業基礎課程學習階段、專業課程學習及畢業實習階段;
文憑:在三個階段學習結束時,取得所要求全部學分的學生可獲得上海交大本科學位、工程碩士學位及法國工程師職銜委員會(CTI)認證的法國工程師文憑。
培養特色:
1)重數理學習,夯實基礎:
扎實的數學物理等理工類基礎課程教學,為學生以后的專業學習打下良好的基礎;
2)重實踐環節,培養個性化創新能力:
聘請經驗豐富的企業工程師共同承擔教學,教學內容與時俱進;采用雙導師制,充分培養并鍛煉學生自主創新能力。
緊密結合企業界,將企業或實驗室實習作為學生培養計劃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3次實習累計9個月以上,學生參與生產、研究、創新和管理,真正學到工作中可能遇到的具體問題解決辦法。
專業課程是基于具體問題的研究,讓學生從學習中找到解決問題的方法,鍛煉學生自主創新能力。
3)重培養質量,小班教學:
強化法語學習,以法語授課為主,中法教師共同執教;小班化、個性化教育使教學質量得到了保障。
4)重國際交流,開拓視野:
每個學生都有3個月到2年在國外學習或實習的機會,培養學生國際化視野,更好地滿足未來社會需求(無需支付額外學費)。
5)重素質教育,人文環境熏陶:
重視學生人文素質、管理能力、交際能力的培養,相關課程分布各學期。
獎學金:
學院為學業優秀的考生設立了優秀考生獎學金,今后還將設立多項企業獎學金。
畢業生優勢:
獲上海交通大學本科、專業碩士學位,以及CTI認證的法國工程師文憑。CTI(法國工程師職銜委員會)是法國教育部下屬專門負責工程師學歷認證的機構,在法國,只有通過CTI認證的工程師學位才得到認可,工程師文憑是精英的象征。
學生畢業時能夠熟練運用法語、英語進行交流,具備很好的人文素質、管理能力、交際能力,為將來國外深造創造更多機會,也將深受跨國企業青睞。產學研結合的教學模式,充分的海外游學經歷,使學生擁有國際化的視野、扎實的學術基礎,并積累豐富的公司實習經驗。
北京航空航天大學中法工程師學院
在中法兩國教育部的大力支持下,北京航空航天大學與法國中央理工大學集團(當時由巴黎、里昂、南特、里爾4所中央理工大學組成,2006年新增馬賽中央理工大學)于2004年11月2日在北京簽署了共同創建北航中法工程師學院的協議。這是一所利用法國優質教育資源,結合北航在教學、科研、管理方面的經驗培養高水平國際化通用工程師的國際工程學院。她隸屬于北航,同時也是法國中央理工大學集團中的一員。北航中法工程師學院以培養中國具備國際競爭力的高素質通用工程師人才為目標,以創立和實施立足本土的國際通用工程師學歷教育為途徑,以融合中外先進教育理念和培養體系、設計和實踐國際化教育過程、工業界緊密合作、創新平臺、團隊教育相互促進的人才培養模式為手段,構建了立足本土的國際通用工程師學歷教育體系和人才培養模式。2010年6月,作為北航唯一試點專業獲準首批進入教育部“卓越工程師教育培養計劃”,并于10月順利通過法國教育部工程師職銜委員會認證(CTI)和歐洲工程師教育認證(EUR-ACE),成為我國首個獲得國際工程師資質認證的學院,是國內迄今唯一具有在本土頒發法國和歐洲工程師文憑資質的辦學機構,同時也是法國政府法令正式公開認定的法國境外唯一可頒發通用工程師文憑的機構。
中法工程師學院作為中法兩國教育合作的典范,得到包括法國總理、教育部長以及多位政要在內的社會各界的充分肯定,近年到訪的國內外代表團和專家千余人次。2009年12月22日法國總理菲永訪問北航,專門參觀了中法工程師學院并看望了全體師生。2012年6月22日現任法國高等教育與科研部長熱納維耶夫·菲奧哈澤盛贊北航中法工程師學院的人才培養質量及影響力已可與具有悠久歷史的法國中央理工大學相媲美。 2012年7月10日法國外交部長洛朗·法比尤斯稱其是中法高等教育合作的先行者和楷模。
法國中央理工大學的通用工程師培養模式在國際上享有盛譽。這種模式以預科教育為基礎。在預科教育階段,學生受到非常扎實的科學基礎教育;在預科教育之后的工程師教育中,學生受到涉獵領域非常寬廣的工程基礎教育,目的是使未來的工程師具有各方面的工程基本知識。相對比例較小的專業教育起引導學生向某一專業領域發展的入門作用,而且這種專業教育是通過與企業各界以及與科研單位密切合作實現的。中央理工大學培養的學生以適應性強、綜合能力高、潛力大著稱。中法工程師學院借鑒法國中央理工大學的通用工程師培養模式,學生將受到具有兩國文化教育特色的工程師教育。和法國5所中央理工大學培養的學生一樣,從北航中法工程師學院走出的學生,多數將成為中法兩國企業各界及科研單位的中堅。
中法工程師學院的完全學制為6.5年,分為預科教育階段和工程師教育階段。在第三學年結束時對應屆學生進行嚴格、全面的評估,合格者進入工程師教育階段。在第四學年完成本科畢業論文且各門課程成績合格者可獲得北航數學與應用數學、信息與計算科學、應用物理或工程力學四個專業之一的學士學位;在工程師教育階段結束時,取得所要求全部學分并完成各培養環節的學生可獲得北航碩士學位及得到法國工程師職銜委員會認證的工程師文憑。
北航中法工程師學院在工程師人才培養過程中,采用外語教學的課程達到80%以上;通過中英法三種語言環境、中西兩種文化背景下的人才培養平臺,拓展了學生國際視野和跨文化交流與溝通能力。學生在第一年將接受法語強化教育。在后續課程的教學中法語講授的比例不少于50%。將有來自法國的大學教授、企業的工程師、專家、科研單位的研究員以及可用法語授課的中國教師、學者為學生授課。大部分學生在校學習期間可獲得到法國進行文化、體育、文藝、社會活動等方面的短期交流機會以及工業實習的機會;其中成績優秀的學生還可獲得逐年遞增的到法國中央理工大學的學習機會。、
學院強化實踐實習環節,在整個培養過程中,學生需要完成不少于10個月(1+3+6個月)的漸進式三段實習,分別是本科第三年結束時的1個月“藍領(認知)實習”,碩士第一年結束時的3個月“見習工程師實習”,以及碩士第二年結束時的6個月“工程師實崗實習”。為使實習更貼近工程實際,深入理解工業界的需求,實習過程一般都在企業完成。通過這三段式企業實習實踐,尤其是最后的實崗訓練,學生可以在企業中真正學到工程師職業的相關技能,增強解決現代工業社會的復雜系統問題的能力。
中法工程師學院的畢業生具有中法兩國高等教育文憑、掌握兩門外語(法語、英語)、具有很高的適應能力。法國中央理工大學的畢業生已被證明,不僅因較高的科學研究能力與技術開發能力受到法國企業界和科研單位的歡迎,同時也由于他們的基礎雄厚、知識廣泛而受到金融部門以及各類政府管理部門的青睞。可以預見,按法國中央理工大學通用工程師培養模式培養、又吸取了北航50年教學管理經驗的中法工程師學院的畢業生也將受到各界歡迎。已畢業的學生中,就業范圍廣:遍布航空航天、石油、電力、機械、礦業、新能源、制造、汽車、網絡、通信、銀行、審計、傳媒等領域;就業質量高:其中近2/3畢業生進入中國商飛和世界500強企業,包括中航工業、道達爾、斯倫貝謝、賽峰、安永等;約1/3畢業生獲得各類資助赴歐美繼續攻讀博士學位。2012年 1月7日在人民大會堂舉行首屆學生畢業典禮,中法兩國多位部長、中外高校代表、工業界代表等千余人共同見證了學院國際化創新人才培養的碩果。
寧波諾丁漢大學
是經中國教育部批準,由英國諾丁漢大學與浙江萬里學院合作創辦,在中國設立的第一家引進世界一流大學優質教學資源、具有獨立法人資格和獨立校區的中外合作大學。學校由中國科學院院士、前復旦大學校長楊福家教授擔任校長,尼可邁爾斯教授擔任執行校長。根據泰晤士高等教育以及上海交通大學公布的權威排行榜,諾丁漢大學位列世界高校百強。
寧波諾丁漢大學以“一流學術成就一流國際化人才”為辦學宗旨,將英國諾丁漢大學的優勢學科與中國社會經濟發展實際所需相結合,引進一系列具國際一流水準的學位課程,使中國學生能以較低的成本獲得世界優質高等教育。學校的所有本科和研究生課程實行全英文授課,實行與英國諾丁漢大學完全一致的教學評估體系,并專門設有英語語言教學中心來培養學生的學術英語能力。
目前,學校已建立社會科學學院、人文教育學院和理工學院三大學院,下設諾丁漢大學商學院(中國)、國際傳播系、國際事務與國際關系系、英語系、經濟系、教育學系計算機科學系和工程系等,提供多個本科、碩士和博士層次專業教學。寧波諾丁漢大學畢業生的學業成績同英國諾丁漢大學學生一樣優秀,受到用人單位的廣泛歡迎。
在科研方面,學校同國內外的學術機構有著各種形式的合作,并設有一系列研究機構,包括亞太研究所、應用語言學研究所、可持續能源技術研究所、國際金融研究所、全球化與經濟政策研究所、創意與數字文化研究所、可持續制造研究中心\中外合作大學研究中心等。
西交利物浦大學
是經中國教育部批準,由西安交通大學和英國利物浦大學合作創立的,具有獨立法人資格和鮮明特色的新型國際大學。她是中國目前唯一一所以理工管起步,強強合作,擁有中華人民共和國學士學位和英國利物浦大學學位授予權的中外合作大學。
西交利物浦大學坐落在素有“人間天堂”之稱的千年古城——中國蘇州,今天的蘇州不僅保留了水陸并行的古城風貌和崇文重教的文化傳統,同時又是一個與時俱進、對世界開放的現代化城市。近年來它的國民經濟總產值以近15%的年增長率快速發展,其GDP長期保持在中國大陸城市的前五位,特別是其國際聞名的中國-新加坡蘇州工業園區匯集著大量世界五百強和國際合作企業及研發機構,為坐落于其中的西交利物浦大學的持續發展提供了無與倫比的經濟社會生態和廣闊的發展腹地。
西交利物浦大學以使師生“Happy life and successful career(幸福生活、成功人生)”為核心理念,以保護和發展人類生存能力為核心目標,以多元、規則、創新、自由、信任為核心價值,利用其在治理結構和管理模式上的空間,直接面向世界和未來發展趨勢,融合東西文化與教育精華,整合全球資源,探索高等教育新模式,培育有國際視野和競爭力的世界公民,以期影響中國乃至世界的教育發展。
西交利物浦大學按照世界知名大學標準選聘師資,現有教師近500人,其中80%為外籍教師。專業課教師均具有國際知名大學博士學位和豐富的教學與科研經驗。2011年起,西交利物浦大學聘用國際頂級教育獵頭公司面向全球選聘高端人才,以英國蛋白質研究協會主席David O’Connor教授為代表的世界級學者已經陸續全職加盟西浦。
西交利物浦大學面向海內外招收本科生、研究生, 接受國外大學交換生,截止2012年年底,大學已開設理、工、管、商、文等24個專業,注冊學生7000余人,其中100余名海外學生來自全球20余個國家和地區。大學課程除公共基礎課外均采用全英文授課。
西交利物浦大學擁有國際化的育人環境,嚴格的國際教學質量監控體系,以學生自治、學校引導服務為核心的學生工作體系及四大導師體制,大學將學生看做“年輕的成人”,以學生健康成長為根本、以興趣為導向、以學習為中心,強調自主意識與團隊精神,旨在培養知識、能力與素養兼備的具有國際視野和全球競爭力的世界公民。
西交利物浦大學學子在美國大學生數學建模競賽、IBM商務挑戰賽等世界級大賽中成績卓著;首屆畢業生96%赴世界知名大學繼續攻讀碩博士研究生,超過10%就讀全球排名前十位的世界名校(《據泰晤士報2010年全球大學排名》)。第二屆畢業生90%收到世界知名大學研究生錄取通知書,升讀碩士或博士研究生,近10%入讀全球十大名校(《據泰晤士報2011年全球大學排名》);學生就業或實習于摩根斯坦利、蘇格蘭皇家銀行、渣打銀行、匯豐銀行、三井住友銀行,英國安永會計師事務所、畢馬威會計師事務所等世界知名企業。2012年7月畢業的第三屆西浦學子,超過80%赴世界知名大學深造,其中超過15%攻讀世界排名前十大學的研究生(據《2012泰晤士報全球大學排名》)。20余人收到牛津大學或劍橋大學錄取通知書,超過100人被帝國理工學院或倫敦政治經濟學院錄取。此外,數十人直接攻讀博士學位。通信工程專業同住一間宿舍的楊軼凡、吳旻驊等四人,三人被劍橋大學錄取,一人被帝國理工學院錄取,該宿舍更是被盛贊為“蘇城最牛女生宿舍”。
西交利物浦大學以創建研究導向的國際大學為發展方向,整合兩國三校資源,服務地方經濟和社會發展,大學已經建成以生物科學實驗室為代表的一批具有國際先進水平的實驗室和一系列高水平研究中心,并于2009年成為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項目依托單位。截止目前,西交利物浦大學先后承擔國家、省部及地市級科研項目近60項,并于2012年起正式成為承擔國家“863計劃”科研課題的成員單位。
大連理工大學軟件工程專業(中外合作辦學)
該專業培養學生較全面地掌握軟件工程的基本理論、基本方法和技能,注重培養學生的國際視野、綜合素質、工程實踐能力以及外語應用能力,使學生能夠在IT及相關領域成為軟件設計與開發的國際化復合型高級軟件工程技術人才、管理人才。
專業主干課程:編程基礎C/C++、數據結構與算法、計算機結構與組成、操作系統與編譯器、數據庫系統、軟件工程、計算機網絡、軟件項目管理、軟件測算與質量保證等。
該專業有權授予碩士和博士學位。
學位:學院提供兩種培養模式。“4+0”模式學生在大連理工大學完成四年學業,修滿學分且成績合格可獲得大連理工大學畢業證書和學位證書及立命館大學頒發的相關學習證書。“2+2”模式學生在大連理工大學完成前兩年課程,經本人申請且考核合格后,赴立命館大學完成后兩年學業,修滿學分且成績合格者可獲得立命館大學學位證書,赴日期間保留大連理工大學學籍的學生可同時獲得大連理工大學畢業證書和學位證書。優秀畢業生可獲得免試推薦攻讀大連理工大學或立命館大學研究生的資格。
就業:該專業畢業生就業主要去向是日本本土的知名IT企業,以及與日本經貿和信息技術緊密聯系的中外合資及獨資企業,也可在科研部門、高等學校、軟件公司以及相關企事業單位從事計算機軟件系統的設計、研究、開發、維護等工作。
學費和獎學金:學生在大連理工大學學習期間的學費標準為每人每年3.6萬元人民幣,入學當年可獲得入學獎學金1萬元。針對高考成績特別優秀的考生,學院還設立了優秀新生獎學金(一等3.6萬元、二等1.8萬元; 優秀新生獎學金和入學獎學金不可兼得)。獎學金條例詳情參見:大連理工大學-立命館大學國際信息與軟件學院招生宣傳折頁。
學院學生在校學習期間均有機會到日本立命館大學進行短期訪問交流學習,每位學生可享受學院給予的5000-10000元不等的國際交流補貼。“2+2”模式學生赴日本立命館大學學習期間的學費按照立命館大學當年學費標準執行,并可享受立命館大學學費減免20%的優惠,同時可獲得學院提供的一次性留學獎學金1萬元。
學院學生在大連理工大學學習期間除享受以上特色獎勵政策外,同時可享受“大連理工大學學生獎勵辦法”中規定的全部獎勵政策。
附:立命館大學簡介
立命館大學是日本“早、慶、同、立”(早稻田、慶應、同志社、立命館)四大私立名校之一。立命館大學的“立命”出自《孟子盡心章》的“夭壽不貳,修身以俟之,所以立命也”一文,立命館意為“鉆研學問,開拓人生之修養的場所”。截至2013年5月,立命館大學現有教師1244人,包括教授741人,副教授256人。全日制本科生32280人,研究生2924人。立命館大學一直注重與中國保持親密、友好的關系。已與中國的76所大學和機構簽訂了交流協定,開展各項學術交流活動,現有近600名中國留學生(含港澳臺)在立命館大學學習。
電子科技大學與英國格拉斯哥大學合作舉辦電子信息工程專業
電子科技大學與英國格拉斯哥大學合作舉辦的電子信息工程專業本科教育項目于2012年10月14日獲得教育部審批。電子科技大學于2013年1月成立格拉斯哥學院來承辦此項目,并正式實施經教育部批準、由電子科技大學與世界百強名校英國格拉斯哥大學強強聯手舉辦的電子信息工程本科教育項目(教育部批準號:MOE51UK2A20121313N)。該項目教育貫穿世界名校先進的教育理念,采用格拉斯哥大學方的教學大綱、教材、課程設計、考試內容等;依托雙方學校的優質教育資源,運用啟發式、研究型教學模式,旨在提升學生的創新思維能力,培養具有國際視野和國際競爭力,并具有高度社會責任感的世界IT業和工程界的優秀人才。項目采用雙注冊,并納入中國高等教育及英國高等教育質量監控體系,合格畢業生同時獲得電子科技大學和格拉斯哥大學兩校文憑。招生納入本科一本招生計劃,開設電子信息工程本科專業,對應英方專業:Electronics and Electrical Engineering (電子與電氣工程)。
格拉斯哥大學建校于1451年,是英語國家中歷史最悠久的四大高等學府之一。格拉斯哥大學的教學和科研享譽世界,是國際大學組織Universitas 21的締造者之一,也是英國“常春藤聯盟”——羅素集團的締約成員。英國第一個工程系及第一個工程教授均出自格拉斯哥大學。格拉斯哥大學培養了一大批為人類做出杰出貢獻的知名校友,如經濟學之父亞當斯密、熱力學絕對溫標的創建者開爾文、工業革命之父詹姆斯瓦特和電視機發明人約翰貝爾德等,近幾十年還產生了七位諾貝爾獎獲得者。工程學科是格拉斯哥大學的優勢學科,其中電子與電氣工程專業在英國的高等院校中長期排名前列,課程滿意度位于全英前3(2013英國衛報),該專業受英國工程技術學會(IET)認證,接受英國高等教育質量保證學會(QAA)教學質量評估。
課程體系涵蓋語言類、素質類及專業類三大板塊。語言類課程服務于提高學生的雅思和托福的測試能力、將英語應用于學習和科學研究的能力以及跨文化交流的能力;素質類課程旨在培養學生兼具東西方文化元素并提升學生的社會責任感;專業類課程幫助學生奠定其在電子與電氣工程領域的基礎,同時瞄準現代電子與電氣工程領域的科技發展前沿,課程涉及電子科學與技術、信息與通信工程、控制科學與工程等學科。開設課程涉及的知識面廣、系統性強、理論和實踐并重。通過創新設計和實驗研究,注重培養學生解決各種實際工程問題的能力。
西安電子科技大學電子信息工程專業
于2013年經國家教育部批準。本項目學制為4年,計劃招生100人,納入國家普通高等學校教育招生計劃,參加全國普通高等學校統一入學考試,錄取學生的高考成績達到所在省(市、區)同批次錄取控制線后,擇優錄取。在校學習期間,法國教師將來華授課,承擔三分之一以上專業核心課程的教學,引入課程采用法文教材并實施法文授課。在第三年或第四年,凡滿足法方入學標準的學生均可前往法國就讀。
學生達到畢業條件后可獲得由西安電子科技大學頒發的電子信息工程專業本科畢業證書和學位證書,并獲得在法國包括南特大學綜合理工學院在內的綜合理工集團13所學院攻讀工程師學位的資格。完成法國畢業條件后,將獲得法國工程師職銜委員會(CTI)頒發的工程師文憑,該文憑是我國教育部認可的碩士文憑。
外方合作學校簡介
南特綜合理工學院所屬的法國綜合理工集團是涵蓋全法13所綜合理工工程師學院的聯盟,這13所綜合理工學院分屬法國科研最為領先的13所公立大學。各學院既有國立大學強大的學術背景,又兼具工程師教育的靈活性。法國工程師教育體系是法國教育體制內培養各領域精英的系統,注重實習,課堂教學也以“真實”課題為研究對象,同時邀請企業中的工程師參與授課。綜合理工集團可授予法國工程師文憑,該文憑是被法國工程師職銜委員會(CTI)所認證的國家文憑,被法國高等教育和科研部認可。通常法國學生通過高中會考選拔進入工程師預科學習兩年;之后再經過全國工程師入學考試得以進入工程師學院學習三年。取得工程師文憑亦有資格攻讀博士學位。
綜合理工集團成員包括以下13所工程師學院:艾克斯-馬賽第一大學馬賽大學綜合理工學校、尚貝里大學綜合理工學校、格勒諾布爾第一大學綜合理工學校、里爾第一大學綜合理工學校、里昂第一大學綜合理工學校、蒙波利埃第二大學綜合理工學校、南特大學綜合理工學校、尼斯大學綜合理工學校、奧爾良大學綜合理工學校、圖爾大學綜合理工學校、巴黎第十一大學綜合理工學校、克萊蒙費朗綜合理工學校、巴黎六大皮埃爾與瑪麗?居里綜合理工學校。集團現共有13,700 名在校學生 (其中包括1100名在校長期企業實踐生) 和1,200博士生,每年畢業生超過3,100名,擁有80,000名校友。
綜合理工集團的專業設置涵蓋包括電子工程在內的9個工程領域,80多個工程專業可供學生選擇。優秀的教學質量已經被各類國家排名所印證,集團共有超過150名電子領域的教授和副教授,方向涉及微電子、電信、網絡等,教師不僅承擔教學任務,同時在科研一線工作,促使教學內容和方法及時更新。
培養模式
法方引入課程成績考核為滿分20分。
(1) 學生在本校學習3年后達到法方引入課程考核的14分及以上,且法語水平達到B1以上,進入為期2年的法國工程師階段學習,即3+2培養模式。
(2) 學生在本校學習3年后達到法方引入課程考核的12-14分,且法語水平達到B1以上,進入為期3年的法國工程師階段學習,即3+3培養模式。
(3) 學生在本校學習3年后達到法方引入課程考核的10-12分,在本校繼續學習一年(法方不再提供引入課程),完成本校畢業條件且法語水平達到B2(或由法國專業課教師提供語言認可證明),可進入為期2年的法國工程師階段學習,即4+2培養模式。
畢業及授位
學生完成前四年學習后將被授予西安電子科技大學本科畢業證書及學士學位證書,完成法國工程師階段學習后可被法方授予法國工程師文憑。
武漢理工大學中英合作車輛工程專業
該項目學制4年,專業課程教學主要由我校汽車工程學院負責,中外雙方大學選派優秀教師任教,英語或雙語教學,其中由英方所承擔的核心課程引進原版英文教材。采用先進的教學方法,培養具有機械工程、車輛工程基礎知識與應用能力,從事汽車設計、試驗、研究、制造和運用、賽車生產及賽事組織管理等方面工作的富有創新精神、實踐能力和國際視野的高級工程技術人才。
學生完成國內4年所有課程學習并達到要求者,可同時獲得武漢理工大學車輛工程專業本科畢業證書和工學學士學位證書及英國威爾士大學(威爾士三一圣大衛大學)汽車工程或賽車工程學士學位證書(國家承認學歷)。
武漢理工大學擁有車輛工程專業博士點和碩士點,車輛工程專業是國家第二類特色專業建設對象,是湖北省重點學科,現有汽車實驗中心是省級實驗教學示范中心。建有現代汽車零部件技術湖北省重點實驗室、湖北省汽車產業汽車零部件綠色設計制造與試驗技術創新基地、汽車研究所、電動汽車研究院等高水平科研基地。近年來,承擔了大量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項目、國家“863”項目、國家“973”項目、國家重大裝備研發項目和省部級重點科研項目及企業合作項目等,取得了多項省部級科研成果。同時,學校與汽車行業密切合作,由東風、一汽、上汽集團等六十多家企事業單位組成的汽車行業董事會為學校的發展和學科建設注入了強大動力,有力地支撐著汽車專業的人才培養、學科建設與科學研究。
英國威爾士大學(威爾士三一圣大衛大學)于1893年按照英國《皇家憲章》成立。2011年,原威爾士大學、斯旺西城市大學和威爾士大學三一圣大衛學院合并重組為新的威爾士大學(威爾士三一圣大衛大學),合并重組后的大學成為威爾士為國內外學生提供高質量學習和研究機會的重要機構。
威爾士大學車輛工程專業在全英排名前列,該校也是全球最早開設賽車工程專業的學校。注重實際操作的教學理念和齊全的實驗設備,使得該校培養出一大批的汽車領域實用人才。畢業生就業于F1方程式賽車、世界冠軍拉力賽以及蓮花汽車等知名賽事或企業。
項目特色
強強聯合武漢理工大學是教育部直屬的全國重點大學,是首批列入國家“211工程”重點建設的高校,是國家“985工程優勢學科創新平臺”建設高校;威爾士大學(威爾士三一圣大衛大學)是中國教育部認可的國外高校,也是全球最早開設賽車工程專業的學校,教育質量一流,車輛工程專業在全英排名前列;兩所高校的聯合辦學充分保證了教學質量。
雙文憑項目達到武漢理工大學和威爾士大學規定,可獲得中外兩校文憑,文憑含金量更高。
費用優勢在武漢理工大學中英車輛工程本科項目學習為學生和家長節省了昂貴的留學費用。
專業優勢工程類專業一直是國內外學生選擇的熱門專業。
理論與實踐結合優勢國內首家中外聯合賽車和賽事研究中心及理工大汽車行業董事會背景,使理論與實踐結合更緊密。
繼續深造及就業優勢知識面廣,熟悉國際慣例,外語優勢明顯,有利于學生考取國內外高校研究生、博士生,也增強了學生就業的競爭力。
學費標準:每人每學年人民幣25000元
國外學籍注冊費:300英鎊,約人民幣3100元(該費用以英方當年公布費用為準,一次性繳納,由英方直接收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