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結束,許多家長又迎來了“心理高考期”。此間專家提醒,高考后兩周是心理問題高發期,家長應警惕考后抑郁癥的發生。
這幾日,剛剛參加完高考的鄭州姑娘小麗常常在家發脾氣,父母和她說話都顯得有些小心翼翼的,家庭氣氛顯得有些緊張。小麗的媽媽顏女士講,小麗在鄭州一所重點中學讀高中,平時的學習成績不錯,情緒還算穩定,但高考前一晚她突然失眠了,這讓家里人都捏著一把汗??荚嚱Y束以后,小麗一開始尚好,但后來幾天經常上網查詢高考相關的信息,進入一些群里聊天,越聊越焦慮,脾氣變得越來越不好,動不動就沖父母發脾氣,有時候還摔東西。
據鄭州12355青少年維權及心理咨詢中心的工作人員介紹,最近幾日,中心的咨詢電話一直很繁忙,大部分咨詢電話都和剛剛參加完高考的考生有關。
中心主任袁林方介紹說,高考后兩周是心理問題高發期,這幾日做心理咨詢的家長要明顯比高考前的多。高考前,學校、家長、社會各方都在為高考的兩天做準備,雖然緊張,但是有序。反而到了高考結束后,等待成績的時期、成績出來以后、等待錄取通知書的那段時間,都會是一種“煎熬”,比考試前更難以承受,也更容易出現心理問題。
袁林方說,這一時期,學生常見的心里問題主要有兩種表現:一是因為考試結束后,考生忽然放松下來,生活突然沒有了明確的目標,每天醒來不知道該做些什么。有的考生覺得考試后可以放松了,整日就上網、看電視、出去和同學聚會,甚至夜不歸宿、喝酒,做一些冒險的行為舉動。還有就是,有的考生整日都被“考得怎么樣?“能考多少分?”“別人考得怎么樣?”“能不能上線”這些問題折磨著,在不知不覺中煩躁、抑郁等情緒接踵而來。尤其是一些追求完美的考生和復讀生對自己的期望值很高,更容易放大焦慮,自己處在一個情緒飽和的狀態,家長隨意的一個眼神、漫不經心的一句問話,都可能點燃“炸藥包”,引發一場沖突。
面對這些問題,袁林方表示,家長應該讓孩子認識到,高考結束并不意味著學習生涯的結束,高考之后,上大學之前,需要做很多的準備,知識結構上的,能力結構上的,都需要花時間去儲備。家長應該多鼓勵孩子去參與一些正規的團體活動,或者組織家庭溫馨之旅,或者讓孩子學一些技能,比如開車、做飯等,既能填充他的空余時間,又可以釋放壓抑的激情,同時為進入大學做一些準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