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高考的步伐越來越近,最新的高校招生章程也已陸續公布。尤其是對于北京、上海這樣考前填報志愿的省市來說,家長們已到了“臨門一腳”時刻,如何選擇院校和專業,成了家長和考生關注的頭等大事。前幾日,我撰寫了清華PK北大的文章,引起了眾多考生和家長關注。大家也鼓勵我繼續PK下去。那好,這次我想從兩所都擁有美麗校園,都實力非凡,也常被拿來比較的武漢大學和廈門大學來PK。給關注于這兩所高校的考生和家長作為參考。
毫無疑問,這兩所高校都無愧于中國最美麗的大學稱號。武大的美在于它典雅沉韻的氣息,人文建筑和珞珈山東湖渾然一體,林木豐美,櫻花如云。廈大的美在于它開放和明媚的氣息。背靠五老峰面朝大海,兩旁的南普陀寺和萬石植物園互為映襯,廈大因為有了海而顯得胸懷廣博。亭臺樓閣給武大加分,陽光沙灘海水為廈大增色。
事實上,二者的美是全然不同的風格:一個抱山,一個濱海;一個古典優雅,一個充滿南洋風情;一個從容內斂,一個浪漫奔放。該如何選擇呢?不妨從以下8個方面來PK。
1、辦學歷史
武大和廈大同為教育部直屬的全國重點大學,同為“985工程”和“211工程”重點建設高校。不過,武大的辦學歷史要早于廈大。
武大溯源于清朝末期1893年湖廣總督張之洞創辦的自強學堂,于1913年由國民政府建立國立武昌高等師范學校,于1928年定名為國立武漢大學,是近代中國首批國立綜合大學之一,湖北第一所高等學府。武大校園環境優美,建筑風格奇特,中西合璧的宮殿式建筑群古樸典雅,巍峨壯觀,26棟早期建筑被列為 “全國文物重點保護單位”。2000年8月2日,武大與其周邊的武漢水利電力大學、武漢測繪科技大學、湖北醫科大學合并組建新的武漢大學,實力更加強大。
而廈大由著名愛國華僑領袖陳嘉庚先生于1921年創辦,是中國近代教育史上第一所華僑創辦的大學。廈大也是中國最早開展研究生教育的三所大學之一,被譽為“南方之強”。廈大也是中國唯一的從未改名的百年名校。廈大從創建起就卓爾不凡,站在一個極高的起點上,具有強烈的時代和民族使命感。 1919年7月,在籌辦廈大的演講中,陳嘉庚慷慨陳詞:“救亡圖存,匹夫有責”,正因為有這種使命感和幾代“廈大人”的不懈努力,使得廈大早在20世紀八九十年代就以其深厚的歷史積淀和影響力而成為當時中國少數名牌大學之一。
2、校園環境
武大和廈大同被譽為“中國十大最美麗大學校園”,雖說兩校的美不同,但也有很多相同的地方。兩校都有山,武大的珞珈山更加挺拔和繁盛,而廈大的五老峰則由于福建地質原因,土壤不夠肥厚,樹木比較矮小,在山的比較是廈大略遜。不過,五老峰視野開闊,海天一色的景觀,也別有韻味。兩校都有水,武大的東湖與廈大的芙蓉湖都極為秀美,湖畔風光旖旎。不過武大的東湖更大些,氣勢上要壓過廈大芙蓉湖,廈大芙蓉花倒是小而精致,不乏佳處。
如果說廈大芙蓉湖顯小,那廈大“面朝大海”,是武大望塵莫及的。廈大的海以前在校內,巨大的白城沙灘為廈大人獨享,后來修環島路,被迫分離,但也只是一路之隔,廈大內仍可覽海色。
說來也巧,中國最美麗的兩所大學最出名的植物,都不是土生土長的中國植物,武大櫻花路人皆知,每年櫻花盛開時節,武大校園更是人滿為患。盡管櫻花原產中國,但武大的櫻花卻來自日本。而廈大的鳳凰樹則是來自馬來西亞,枝葉生長若鳳凰展翅,花色似火,亦稱火樹,如今也是廈門市市樹。武大的樹木多溫帶闊葉植物,也多松柏,夏天林木繁盛,珞珈山遮天蔽日的蔭蔽。廈大的樹木除了鳳凰樹外,多是熱帶植物,棕櫚、鳳凰樹、桉樹等,樹蔭不茂盛,但是疏落有致,也極具美感。
武大的本部規模要比廈大本部大,而且武大的行政機構散落在校園各個位置,廈大的行政機構則集中于一幢二十多層的高樓里。廈大可供自習的教室非常多,設施也齊全,相對集中,不用翻山越嶺到處找。而武大,如果學生要去上自習,通常要絕望的背著書包翻山越嶺,氣喘吁吁,倒是鍛煉了身體,也不是一大好處,談戀愛也更多壓馬路的地方了。
3、地理位置
武大處于華中,廈大處于華南,屬于沿海經濟特區。兩者在地理位置上也大有不同。有人說,廈門和廈大渾然一體,而武大山內山外兩重天。武漢的粗獷和武大的美麗格格不入,而廈門的溫馨美麗少不了廈大的一份功勞。所以,大家習慣把武漢和武大分開來看,而把廈門和廈大看作一個整體。
武漢是老工業基地,商貿發達,制造業有著雄厚的基礎和發展平臺。武鋼、武船、武鍋、南車、中船重工、華中數控,這一大串耳熟能詳的名稱,曾經占據了我國重工業的半壁江山,曾是我國工業戰線的旗幟和驕傲,也曾寄托了一代華中人的追求與夢想。如今,人力智力、能源區位優勢為武漢城市圈工業發展提供了良好土壤,形成了以鋼鐵、汽車、高新技術產業為代表的主導產業,現代制造業蓬勃興起。對于學習工科的學子,在武漢有著更為廣闊的實習乃至職業發展。
而廈門是中國最早的四個經濟特區之一,是現代化國際性港口風景旅游城市。“城在海上,海在城上”讓廈門擁有“聯合國人居獎”、“國際花園城市”等美譽。廈門的鼓浪嶼更是素有“海上花園”美稱,完好地保留著許多具有中外建筑風格的建筑物,日光巖、菽莊花園、海濱浴場、鄭成功紀念館等景點,每年有數以百萬計的中外游人來此觀光游覽。相比較,對于學習經濟、新聞傳播、文化旅游等學子,在廈門更具有得天獨厚條件。
4、氣候條件
武漢地理位置屬于南方,夏天比較炎熱,而到了冬日,由于沒有暖氣,室內又較寒冷,對于北方的同學來說,或許有些不適應。不過,武漢屬于南方氣候,還是易于養人,對于女孩子保持好皮膚、好身材,不為是一個誘人之處。
而廈大的學生就要幸福了。廈門氣候溫和,夏無酷暑,冬無嚴寒。廈門只有春夏兩季,四月到十一月是夏季,其他的時候都是春季。武大寒風蕭蕭大雪飄飄的時候廈大人穿著單衣騎著單車去打網球,武大人在宿舍汗如雨下的時候廈大人在海里游泳呢,不過武大從2010年起陸續在2470間宿舍安裝了空調。
氣候對于植被也是有影響的,廈大常年蔥郁,冬天也是生機盎然;武大冬天則會顯得蕭條一些,雖然有梅花松柏在,不會變得光禿禿的,但總沒廈大的安適。當然,廈大在享受溫暖的氣候同時,也就失去了雪景的圣潔,所以有得必有失。 5、優勢學科
由于歷史原因,在整個南方,能和廈大抗衡的學校稀少,廈大學生普遍有種優越感,客觀上導致不少學生入學后放松了學習。而武大,單就高校林立的武漢,就有華中科技大學、武漢理工大學、中南財經政法大學、華中師范大學、中國地質大學(武漢)等實力強勁的高校,競爭環境好處顯而易見。武大學生少了份自大,多了份務實。
廈大和武大各有擅長之處,廈大在經濟、管理、法學、新聞、教育學、人類學、藝術、歷史、化學、海洋、數學等方面居于全國領先地位,而武大的優勢學科則在哲學、政治學、法學、化學、生物、物理、數學、水利、測繪、圖書館檔案、公共管理、農學等方面。廈大在經管學界要強于武大,而武大在哲學、法學、工學學界貢獻要比廈大大得多。
例如,廈大的經濟學院在國內經濟學學科排名一直名列前茅,其下屬財政學、統計學、金融學、政治經濟學4個學科在國內有重大影響。學院名師匯聚,教學科研條件優厚,還成立了第一家經教育部批準設立的網絡經濟本科專業,并擁有碩士和博士點,而且一直保持著很高的就業率。管理學院是廈大實力非常強的學院,會計專業在全國高校中一直排名前三。廈大的會計發展研究中心,是國家文科重點研究基地,本科生的就業率是整個廈大最高的。
武大歷史學科作為國家文科基礎學科(歷史學)人才培養和科學研究基地,是全國高校同類學科中專業門類最全、整體實力最強的院系之一,具備雄厚的學科優勢和科研實力。哲學學院有一流的學科體系和社會聲譽,哲學學科整體水平在全國名列前茅。 6、學術氛圍
此前在大陸名校圈,流傳一句話:“民主北大,自由武大”,有人說,在武大讀過書的人,不可能不沾染一點武大的精神氣質,那就是自由。自由作為大學精神中最重要的精神之一,始終貫穿在武大的百年發展之中。學術自由,保證了大學的創新之源。
武大的文科類和理科類都在1區,也就是校本部,是校園文化最原汁原味的武大,工科在2區,也就是并校前的武漢水利電力大學,測繪在3區,即并校前的武漢測繪科技大學,醫學在4區,離其他三區比較遠,是以前的湖北醫科大學。4個校區校園文化不盡相同,但是武大的精神是一樣的。
同樣,廈大也有著自由的學術氛圍。由于廈大是中國距海最近的大學之一,寬闊與包容,是海洋精神為它打上了最深的烙印。而且,廈大也勇于獨立與創新精神。廈大“校主”陳嘉庚“賣大廈建廈大”的血性與擔當更是內化為了每一個廈大人敢與天地獨往來,做時代“弄潮兒”的精神個性。我國海洋學科正是發源于此,全國第一個廣告專業也由其創立。廈大的地緣優勢,也使其成為與臺灣交流最密切的大學。
7、師資力量
武大和廈大不僅有著優美的環境,更有著名師大家。在廈大的發展歷程中,眾多教育大家和學術名流,如林語堂、顧頡剛、魯迅、陳景潤、余光中等都和該校具有淵源。截至2012年3月,廈大先后為國家培養了20多萬名本科生、大專生、研究生,在廈大學習、工作過的兩院院士達60多人。廈大還有一個很好的傳統,就是校友捐資助學,這是從陳嘉庚先生那時就形成的,一些事業有成的校友給母校捐款動輒幾千萬甚至上億,小規模的捐款更是數不勝數。
而武大現有專任教師3600余人,其中正副教授2400余人,有7位中國科學院院士、8位中國工程院院士、3位歐亞科學院院士、9位人文社科資深教授、15位“973 項目 ”首席科學家(含國家重大基礎研究計劃)、4位 “863 項目 ”計劃領域專家、4個國家基金委創新群體、37位國家杰出青年科學基金獲得者、15位國家級教學名師。截至2012年12月,武大共培養了30多萬名各類高級專門人才,僅兩院院士就有100余人。
有趣的是,近些年被大眾所熟知的文化名人易中天與兩校都有著緊密聯系。1978年,易中天以同等學力考取了武大古代文學專業研究生,由于異常優秀,畢業時破格留校任教,為此教育部還專門下文,直到1992年赴廈門大學中文系任教。后來因《百家講壇》名聲大震。
8、招生計劃
武大自并校之后,規模迅速擴大,每年本科招生數都在8000人左右,綜合實力也大力提升,農學、水利等方面有所補充,如今已不再是純文理類的大學,躋身全國前十;而廈大由于無校可并,持續偏科,自建工科和醫科,投入巨大但尚未見成效,遺憾止步于十強之外。
(上圖信息來源:教育部學位與研究生教育發展中心)
武大和廈大兩校2013年在京招生計劃都有所減少。廈大2013年在京文科計劃由去年的17人減少到15人,理科由47人減少到39人。武大2013年在京文科計劃由去年的26人減少到20人,理科由104年減少到83人,減幅力度較大,請家長和考生關注。
(上圖:廈大和武大在北京理科中的招生計劃和錄取排名情況)
(上圖:廈大和武大在北京文科中的招生計劃和錄取排名情況)
(上圖:廈大和武大在天津理科中的招生計劃和錄取排名情況)
(上圖:廈大和武大在天津文科中的招生計劃和錄取排名情況)
此外,武大在招生時,由于地理位置、氣候條件、經濟狀況等吃虧很多,而且武大優勢學科大多較為冷門,所以盡管學校實力很強,但生源始終不佳,很多地方的分數僅僅在重點線邊緣。廈大盡管綜合實力較弱,但學科精度較高,屬于小而精的大學,而且由于優勢學科為經濟、金融、財政、會計、管理、法學、新聞等炙手可熱的學科,生源極佳,分數線甚至要高于南京大學、浙江大學。
《論語》雍也篇中子曰:“智者樂水,仁者樂山”,聰明的人喜愛水,仁德者喜愛山。兩校都有山有水, 武大PK夏大,你去選擇去哪?其實,兩校都是極其美麗的大學,都是實力雄厚的大學,選擇去任何一所大學,都不會吃虧,要是能根據自身實際情況、喜好,再能選中其中的優勢學科,那就最好不過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