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國,全科醫學是新興交叉學科、冷門學科,幾方面的原因導致我國全科學科發展緩慢。”3月2日,全國政協委員,首都醫科大學全科醫學與繼續教育學院院長吳浩告訴澎湃新聞(www.thepaper.cn),今年全國兩會上,他將提交《關于新增全科醫學專業作為國家重點學科的建議》。
吳浩在提案中提到,隨著《國務院辦公廳關于改革完善全科醫生培養與使用激勵機制的意見》以及《關于加快醫學教育創新發展的指導意見》的出臺,各大醫學院校紛紛設立了全科醫學學系,開展防治結合的全科醫生培養。
吳浩表示,與發達國家相比,我國全科醫學開展時間短,是冷門學科,尚未建立全科數據網絡平臺或數據庫;全科醫學研究缺乏系統性;研究領域較為局限,某些領域尚存在一定空白,如人文管理等;研究的深度和方法的科學性嚴重不足。
“我國全科醫學領域的高水平研究缺乏是學科建設后繼乏力的關鍵問題。”吳浩調查發現,2013-2017年,SCI收錄的全科醫學領域論文中,中國只有323篇,占論文總數的1.6%。萬方數據庫收錄國內全科醫學領域論文15553篇中,具有高影響力論文只有90篇,其第一作者主要來自于高校非全科醫學系34篇(37.8%)。
吳浩分析,我國全科學科發展緩慢,可能有幾方面原因:一方面,全科醫學研究經費缺乏申請渠道,從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各種省部級科研基金等申請分類來看,全科醫學尚不在其列;另一方面,相較于各專科醫學,基層全科醫師的科研能力較差、科研意識不強、科研平臺缺乏。綜合醫院建立全科醫學科時間較短,綜合醫院的全科醫師多數從專科轉崗而來,雖具有碩士及以上學位學歷,有一定的科研能力和愿望,但由于無獨立的科研申請分類,只能仍然延續專科的科研方法和方向。各專科門類研究都有相對獨特的科研特點以疾病分類來劃分研究領域和方向,而全科醫學雖與各專科有著密切的聯系,又迥異于各專科,更需要加強調整體思維、醫防融合以及全方位全周期的健康管理服務,必然不能照搬專科科研模式。
因此,吳浩建議教育部盡快新增全科醫學專業作為國家重點學科,對評選出的優勢重點全科醫學學科作為國家重點學科給予傾斜支持建設,給予相應的經費保障及政策支持,以便于開展高水平的全科醫學學科建設及全科醫學學科相關領域的研究。同時希望所在的高等醫學院校以及醫院高度重視,積極落實配套資金,按照最高水平進行設計、積極培養“強基層”急需的防治結合型全科醫學人才、堅持科技創新,促進生物醫學與人文醫學融合,為提高我國全科醫學學科研究水平以及向世界一流學科沖擊做出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