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是長征勝利80周年。為了推動“長征精神”在新時代青少年中的傳承,也讓各界委員了解我國基礎教育一線的發展變化,11月16日,由本刊編輯部和北京市朝陽區教委聯合舉辦的教育之春總72期“感受發展、走近朝陽”系列沙龍,邀請部分全國政協委員、各界專家走進北京市朝陽區芳草地國際學校,了解這所學校前后持續18年中關于長征精神傳承的實踐探索。
全國政協委員、火箭軍政治工作部原副主任、中國文聯原副主席張西南,全國政協委員、解放軍第306醫院原副院長、中央軍委保健委員會會診專家牛忠英,新中國第一批少先隊員、中國關工委副秘書長李啟民,“知心姐姐”、中國關工委專家委員會委員盧勤,首都文明辦未成年人工作處處長常建軍,北京市朝陽區文明辦副主任楊曉昇以及北京市課程中心研究員李群等等各界專家以及來自朝陽區基礎教育界校長百余人參加了沙龍,來自首都各大媒體的記者參與了報道。
“感受發展、走近朝陽”系列是教育之春沙龍依托具體案例開展的嘗試,意在引導全國政協委員與社會各界人士走近基層、走進校園去感受、發現校園中已經或者正在發生著的變革,從而為委員履職參政提供參考和借鑒,為教育的發展營造良好的輿論環境。該沙龍得到了許多全國政協委員和社會各界專家的支持,此為走近朝陽系列沙龍的第7站,在此之前沙龍已經先后組織嘉賓走進朝陽區呼家樓中心小學、白家莊小學、朝陽實驗小學等教育一線。
★
直面長征這段厚重的歷史,作為教育者,我們也在思考著如何走好屬于自己的“長征路”?怎樣讓“長征精神”在教書育人中落地生根?再次走進芳草地國際學校,參加“紅領巾·紅軍行”主題研討沙龍,回眸這個主題實踐活動課程的設置與實施,作為一個“課程人”,我深深地體悟到了教育的意味。
一次活動的價值和生命,一定是喚醒。喚醒每一位教師,喚醒每一個學子。那么,在這種教育的內化過程中,我們怎樣更扎實地前行?我想從以下幾點說來。
第一,理解教育的意味。德國哲學家雅斯貝爾斯在《什么是教育》一書中曾經說道,“教育意味著一棵樹搖動另一棵樹,一朵云推動另一朵云,一個靈魂喚醒另一個靈魂。”“紅領巾·紅軍行”就是在喚醒,讓孩子在體驗的過程中,觸摸歷史,喚醒起拳拳赤子之心;在克服一個個困難中,讓師生擁有鋼鐵般的意志,不畏艱難險阻,共筑教育的明天,祖國的未來。
第二,構筑理性的教育節奏。走進芳草地“紅軍行”主題課堂,我深深地被震撼著。因為,前期作為一名“課程人”,和芳草地國際學校的教育同仁理性地構筑這樣的課程的時候,我當時還是一種遠觀。然而今天當我走進這樣一個課堂,看到師生們用一串串意義非凡的數字、一件件彌足珍貴的文物、一個個感人肺腑的故事、一首首震撼人心的詩與歌,構筑起跌宕起伏的教育節奏時,我們的心靈被深深地震撼著激蕩著,我們感受著教育的溫度與厚重,教育的詩意與意蘊,更感受著教育的責任與使命——共同構筑民族的精神與風骨。
第三,品質課堂需要確立科學合理的教學思維。在芳草師生呈現出來的“紅軍行”這一整合了多種學科的課堂上,我們可以清晰地看到,教學中既有感性的呈現,又有知性的講解,更有師生深層次互動后的理性的領悟。這對學生來說,是一個非常好的將感性、知性、理性結合在一起的綜合性的啟悟過程。
第四,構筑合理的課程體系。芳草地國際學校的課程引發我們思考:
1.教育的目標維度:我們要讓孩子傳承什么樣的精神?引起學生的何種身心發展變化?2.課程實施內容的維度:教育工作者如何在人類經驗中選取組織何種有價值的經驗給學生,來構筑我們合理的教育與教學內容?3.實施的維度:我們需要通過何種方式使學生習得經驗?4.評價的維度:我們如何知道學生的經驗發生了改變?
感受芳草地師生18年來一路走過的風景,我們欣然發現,芳草地老師們通過這樣的課堂,通過這樣的教育,通過這樣結構化的課程,去立足學生的可持續發展,構筑了課程的四維體系建設。
我相信,更多的芳草學子經過“紅領巾·紅軍行”系列主題實踐課程的研習,在未來的人生路上,他們一定能夠成長得更加堅實,在未來的人生路上,他們一定能夠擁有相融東西文化,獨立人格的精神與風骨。
我也相信,未來的教育,也因為更多學校課程改革的深化,會喚醒更多生命中深層次的感動、撼動與行動。
面對未來,讓我們共同構筑有詩意的教育,有遠方的教育,有文化意味的教育。植根教育,面向未來,方能春暖花開。
(作者系北京教育科學研究院課程教材發展研究中心研究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