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15日,啟德教育在京發布《中國學生低齡留學白皮書———本科篇》。白皮書顯示,在出國留學讀本科的學生家長中,有43%是在孩子高中階段產生留學意向,24%是在初中。值得關注的是,有8%的家長在孩子小學及以前便有了讓孩子在出國讀本科的想法。從上述數據來看,“國際化”教育規劃的思路正在迅速侵入中國的中產階層家庭。
觀照中國教育領域的基本現狀,留學帶來的機遇是多方面的。開拓視野這樣大而化之的作用不必多言,包括考評體系更為豐富,譬如國內考不上清華北大的學生卻可能因為綜合素質較高被美國常春藤高校錄取,以及由此類推的國內上不了重點大學,但在國外可以拿到不錯學校錄取通知書的情況,讓很多人開始把留學作為重要出路。此外,激烈競爭的高考將壓力倒灌,以致幼兒園小學階段都出
現了應試教育的兇殘痕跡,也讓很多家長直奔留學路徑。
與前幾波留學潮不同,方興未艾的這一輪留學潮呈現出低齡化的趨勢。根據中國與全球化智庫最新發布的掛網調查《中國留學發展報告(2015)》顯示,與2012年相比,2015年在國內讀完高中再出國讀大學的學生比例從61%下降到44%,出國讀高中的學生比例則從17%上升到27%。超過三分之一的學生計劃出國讀高中或預科及語言學校,留學低齡化正在成為一種趨勢,得到越來越多家長的認同。
上述數據的樣本當然未必足夠客觀,但2014年浙江省的出國留學生數據也顯示,研究生出國留學比例占40%,本科生出國留學比例占40%,本科以下出國留學比例占20%。所以,在多重數據交叉印證下,低齡化留學的比例驟升是一個不爭的事實。前段時間熱播熱議的電視劇《小別離》,也恰恰以低齡化留學家庭內部的苦樂哀愁作為主要內容。對于中國社會來說,一方面是底層兒童無法獲得均等化的義務教育,另一方面則是中產階層家庭越來越瘋狂地進入國際化教育大軍,甚至后者所引發的輿論關注度更高。
中國中產階層對于教育的關注度,甚至超越了房子本身,遑論婚姻。在聚集優質學位的老城區,三四十年的老房子價格驚人,仰仗的正是家長們競爭優質教育資源的大背景。投資學位房,報各種興趣班,從小學一年級開始抓奧數,以及規劃中學階段的留學,這是很多家長正在做或者已經做的事情。在電視劇《小別離》中,為了促成孩子的留學,父母可以放棄自己喜歡的職業,母女關系可以變更,興趣愛好可以縮減。集中力量辦教育這件大事,成為很多家庭中的一道奇觀。
在這一場曠日持久、未見停息的競爭比拼中,中國中產階層家庭中的很多家長都不可阻擋地陷入了一個誤區:把教育投資當成了教育本身。教育投資當然是實現教育的重要前提,比如鋼琴學習,就需要父母投入不菲的資金,出國留學的耗費更是上百萬元,沒有投資是萬萬不行的。但是,是不是有了投資,教育就水到渠成了?
答案顯然不是。教育是一件超級復雜的事情,父母在做出教育投資的舉動時,本身也在示范教育,即教育的反身性。如果家長為了孩子可以放棄事業、興趣、婚姻和其他重要的東西,那么這樣一種舉動本身就是信號最強烈的教育。反過來,家長所騰出的資金,看起來有可能能夠幫助孩子接受更好的教育,但卻忽略了孩子深層的人格、心理教育。父母的犧牲精神是他們常常津津樂道的道德優勢,甚至自我犧牲的程度也變成了家長之間彼此攀比的指標。但需要意識到的是,犧牲所導致的生活、心理扭曲,帶來的教育負面代價很大程度被遮蔽了。
低齡化留學的優劣都十分明顯,具體是否合適絕不能一概而論。但作為孩子教育的總設計師、總教育長,這一代中國城市中產階層的家長應當明白一個早該明白的道理:教育投資并不能等同教育本身,家長自身保持完整的人格與獨立的追求,比將人生目標依附在孩子教育成功上,是一種更值得追求的教育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