藝術類專業統考在即,各考生在緊張備考的同時,也需知曉藝考亂象的背后,有一條連接考生、中學、培訓機構、招生中介、高校藝術專業的灰色利益鏈。了解其危害,防患于未然。
1、交錢買學校
一些招生中介四處兜售藝考“包過指標”,名單涉及幾十所高校藝術專業;一些交了錢的考生,竟然可以提前拿到考題。
劉先生是一名考生家長,他兒子上的美術培訓學校校長問他:“要不要買個學校?”說著,就拿出一份價目表,上面幾十所高校“明碼標價”,便宜的四五萬元,貴的十幾萬元。校長說,他們跟大學有關系,只要花錢,考試時畫的差一點,專業課也包過。
劉先生當時“沒買”,但隨后的見聞讓他焦慮。他陪兒子在考場外候考時,聽到很多家長議論,這個學校只招30人,聽說指標已經賣完了,咱這不等于‘陪考’嗎?”
培訓班老師說,買了指標的考生包過專業課,但文化課考試不包過,剩下的機會就是你們的,別泄氣。”
幾名嘗到“花錢包過甜頭”的考生說,高考前一天,培訓班通知要考某部電影的影評,并給出了要點。第二天考試中一道大題,果然就是那部電影的影片分析。更奇怪的是,培訓班老師竟然可以胸掛證件,到考場里“轉了幾圈”,現場“指點”。
2、提前接受“特訓”獲“真題”。
一招生中介的負責人自稱,多年“操作”二十多所高校藝考,考生繳納6萬元至十幾萬元不等的費用,保證拿到藝考合格證。
他說,“包過”分為“半包”和“全包”:一本重點高校,包過專業課,但不包文化課;二本院校,不僅包專業課,考生文化課只要達到最低分數線,保證可以錄取。
一所211高校的“操作手法”是:考前帶學生去該校,接受藝術專業教授的“特訓”。考試內容都給你“點到”,告訴你要畫人頭像、蘋果還是橘子,評分標準是什么,基本上就是“真題”了。
3、利用主觀評價影響藝術考試
因藝考沒有標準答案,比如一幅畫,如何衡量其“表現生動、藝術氣息強”,一般靠主觀判斷,所以藝考“評分貓膩”較多。如有的評委只要聽琵琶彈奏指法,就知道這位考生是不是自己培訓過的,給其打高分。
4、培訓班為搶生源“拉攏”校長
一位辦美術培訓班的老師說,在當地大大小小的美術類培訓班得有三四十家,有的有資質,有的沒資質,水平也是參差不齊。為了生存,各培訓班之間的競爭也非常大,甚至惡意爭搶生源。
有些培訓班為了保證生源人數,去“腐蝕”一些學校的校長和相關老師,每推薦來一個學生給一定比例的分成。在行內被稱為“渠道”;有的培訓班為了節約成本將上課地點選在了二環外很偏僻的地方,各方面硬件措施非常令人擔憂;有的培訓班甚至將全部學費送給校方,而自己的培訓班將贏利點放在飲食、住宿等其他項目上。
受害事例:
1、輕信藝考“暗箱操作”5萬打水漂
李女士的孩子吳迪(化名),是高三應屆畢業生,其文化課統考成績,一直在200多分徘徊,便學習了美術專業。不料,去年12月的全省美術聯考中,吳迪失利未過分數線。為讓孩子上大學,做家長的想盡了一切辦法!李女士開始四處打聽“包過”的培訓機構。
后來,一家藝考培訓機構的老師,收了李女士5萬元用作“操作費”。結果,她的孩子不僅未能通過校考,對方還拒絕退費。
2、幾萬元買假文憑
有的同學花萬元拿來的假證書,上面蓋章、格式跟原藝考成績單一樣,就是網站上查不到,打電話校方不認可。
【百年英才小編】
為規范藝考工作,教育部發出通知,在完善評判規則和評委結構、信息公開等多方面做出了明確要求。一些院校也采取了相應措施,如,試題在考前一天從題庫中抽取,并在有監控設備的保密室印刷;考試時間和考場安排都通過抽簽決定;考生不需說出自己的姓名,只需報出身上佩戴的序號;考官之間不溝通,背對背地打分;啟用電子化評分系統等,以減少人為因素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