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即將實施的“新高考”中,高中學生綜合素質評價體系的搭建是目前全國受關注度最高的高考話題之一。1月14日上午,上海市教委、市文明辦、團市委舉辦新聞通氣會,向公眾解讀近日出臺的《關于加強上海市普通高中學生志愿服務(公益勞動)管理工作的實施意見(試行)》(簡稱《實施意見》),志愿服務是“新高考”中有關學生綜合素質評價的一部分。
此前,上海市發布的高考改革方案稱,將建立高中學生綜合素質評價制度,啟用信息化平臺,從2017年起,推動綜合素質評價信息在自主招生等環節中開始使用。關于“綜合素質”的爭議一直不斷,有人認為這可能成為“新高考”方案中的一條雞肋——高中學校無從評價學生素質高低,高校則無法據此公平錄取學生。
來自上海市教委的消息稱,市教委方面一直在細化普通高中學生綜合素質評價實施的有關具體要求,搭建學生社會實踐信息記錄電子平臺,積極推進高中學生志愿服務工作。截至2015年12月31日,上海256所高中已經全部在電子平臺注冊,已參加志愿服務學生有49352人,占目前高二學生(這些學生明年將參加“新高考”——記者注)總數的91%。上海市教委會同有關單位共同建立了1514個市區兩級學生社會實踐基地,為高中生開展志愿服務提供崗位。
實施意見強調,學校把志愿服務(公益勞動)不少于60學時作為一門重要的體驗課程,并強調學校是高中生志愿服務的責任主體,校長是第一責任人。也就是說,完成60學時志愿服務這個“基數”,主要是依托學校開設的這門“課程”,上哪兒服務、服務什么,學校應為主要組織者。實施意見還明確指出,納入課程計劃的高中志愿服務主要是以“集體組織形式”開展。換句話說,高中生這60學時的志愿服務行為未來將會具有較大的“雷同性”。
在志愿服務內容具有較大“雷同性”的情況下,一個學生的“綜合素質”高低究竟如何區分和判斷?針對這個問題,中國青年報記者專門采訪了上海市教委相關負責人。
這名負責人介紹,“60學時志愿服務”只是一個保底基數,每個學生的特點完全可以在60學時之外的其他社會實踐活動中得以體現。根據此前教育部出臺的方案,每一名高中生的“綜合素質檔案”將包括如下內容:一、主要的成長記錄,包括思想品德、學業水平、身心健康、藝術素養、社會實踐五個方面的突出表現;二、學生畢業時的簡要自我陳述報告和教師在學生畢業時撰寫的簡要評語;三、典型事實材料以及相關證明。
這名負責人說,學生個人參加的經歷可以記錄在“上海市普通高中學生綜合素質紀實報告”中的“自我介紹”部分。除“自我介紹”,學生還能通過課題調研報告等方式展示個人社會實踐能力。
據了解,上海去年就開始試行使用成體系的方式記錄學生社會實踐信息,但此前社會上對于“學生完成志愿服務學時”存在一些擔憂,主要擔心一部分社會能力不強的家長無法給孩子找到合適的志愿服務崗位。本次《實施意見》的出臺,一定程度上緩解了部分家長的擔憂,因為“60學時志愿服務”的責任主體現在被確定為“學校”,校長是“第一責任人”。(記者 王燁捷)
(中國青年報 王燁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