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隨著教育部75所直屬高校陸續公布2014屆高校畢業生就業質量年度報告,由就業率引發的爭議一時間甚囂塵上。就業質量報告被稱為是衡量大學培養人才成效的最直接指標,如何合理分析和看待這些報告?
厘清就業率的定義,對如何看待就業率及相關排行至關重要。
中國青年報記者統計發現,高校對就業率的定義并不統一。比如,復旦大學就業率定義是,就業率=(就業+升學+出國出境+定向委培+靈活就業+自主創業)/畢業生總人數,華南理工大學本科生就業率=(簽約人數+升學人數+出國人數+暫緩有單位+靈活就業人數)/參加就業人數;有的則并未提及就業率的具體公式,比如中國人民大學,其年報只是將就業分工作、升學、出國三部分進行統計。
其共同點是,將升學納入了就業范疇。國內的專業教育數據公司麥可思創始人王伯慶說,這里所說的就業率,屬于廣義就業率。目前高校統計的就業率實則是非失業就業率。
就業率排行榜一發布,“研究生就業率不如本科”的聲音卷土重來。早在2012年,中國青年報曾刊文對研究生就業真的不如本科生的問題進行梳理和解讀。數據表明,本科生讀研的比例遠遠高于碩士生讀博。而單就簽約率而言,研究生也遠高于本科生。
至于各高校之間的排行榜,王伯慶認為,因為各高校統計時間節點不統一,可能導致數據之間可比性不準確,譬如時點晚的就業率比時點早的就業率高,因為求職時間更充分。
此前,有媒體公布75所部屬高校2014年本科就業率排行,其中,中國藥科大學位居榜首,清華大學位居14,北京大學位居40,而北京郵電大學和東北師范大學則位居排行榜第2、3名。但中國青年報記者統計發現,這5所高校有關就業數據的統計截止日期分別為2014年12月31日、12月1日、11月15日、10月31日和11月30日。
王伯慶說,如果各高校之間的就業指標時間點不統一,很難進行比較,那么這些報告的價值也就降低。
對一份就業報告而言,更重要的是其可信度問題,這也是公眾所關心的。在王伯慶看來,可信度很大程度表現在數據來源和采集工作是否科學上。
中國青年報記者統計發現,目前公布的就業質量報告中,有一些并沒有注明畢業生就業數據來源,如復旦大學;部分高校數據來源于本校畢業生就業數據庫,如山東大學、中國人民大學;部分高校則是引用第三方數據,如中央美術學院;還有高校采用了地方高校畢業生就業平臺及資源管理系統數據,如中央音樂學院。
王伯慶說,畢業生離校時的初次就業率由各高校直接統計,可不做特殊說明。但畢業生離校后的就業數據來源,其時間節點和調查方法、樣本代表性是否具有科學性,都需要適當注釋。否則,就業質量報告的可信度、公信力就會受影響。
中國青年報記者的統計還發現,僅從內容完備性方面來看,部分高校并未達到教育部要求。
基于目前高校數據社會公信力欠缺的現狀,近年教育部門在推動“引入第三方”。事實上,正如今年的一些年報所反映的數據,也已經來自第三方。
第三方專業機構的優勢在于,它們具有統一的計算公式、時間節點、科學的調查方法和獨立的數據。目前第三方專業機構從學校獲取應屆畢業生的聯系方式,通過聯系,邀請畢業生關于就業問題自愿加入跟蹤調查。而整個過程,高校都不參與。
“如果高校的就業質量年報能闡明數據的科學性,客觀地編制就業報告,可以不依靠第三方。”王伯慶說。
那么,今年高校自己編制的就業質量報告過關嗎?去年,21世紀教育研究院發布“高校就業質量年度報告”評價排名報告,對75所部屬高校2013年度就業報告的內容完備性、公信力及信息公開化做出評價。報告顯示,僅有22所大學達到60分,合格率不足三成。今年該機構正準備研制2014年度就業質量報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