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廣東中山市第一中學在高考進入倒數的關鍵時刻卻“攤上了大事”,多名網友在天涯和百度貼吧報料稱,該校今年有42名高三學生通過定向越野獲得高考20分加分資格,但其中37名考生不具備2013年廣東省普通高考體育尖子報名資格,涉嫌體育加分作假。事情一出,便立刻引起中山市教育部門的高度重視,并在社會輿論中激起了強烈譴責。不管最后調查結果如何,這無論對于該校還是其中的37名考生來說,都是一次不小的打擊,也再一次引發了民眾對“高考加分制度”的質疑和探討。
每年高考來領之際,高考加分問題總是引起各界的廣泛關注。話題雖說是老生常談,但每一次因此所產生的公眾輿論反映卻爆發著巨大沖擊力。高考加分政策的調整或去留始終備受民眾關注。十年寒窗苦讀,就為了高考的“一朝定乾坤”。對這場萬眾矚目的考試,公平是最起碼的要求。然而,高考加分制卻打破了這座天平,并切在近年,“假加分”、“蹭加分”、“爭加分”的現象愈演愈烈,高考加分已經被潛移默化的“變質”了,甚至成為了高考中學生們誠信缺失,道德失范的始作俑者。
且不說加分的真實性,就以“少數民族加分”為例,在真正的少數民族聚居的貧困地區,有多少孩子得到了加分?而那些進入了城市的少數民族,他們的孩子受到的是和同為城里人的漢族孩子相同的教育,這些孩子得到的加分又是否公平?其次,為了取得“特長加分”,多少家長剝奪了孩子童年的自由,送其上奧數班、競賽班,或是接受各種體育、藝術的訓練,以取得加分的獎項和資格。這些,只是家長一心為了孩子高考加分的功利行為,無所謂素質教育。
為了對得起自己十年磨一劍的艱辛和父母老師的殷殷期盼,作為高考大軍中的戰士,考生們誰都不愿意在“外力”上吃虧,輸給別人一籌。于是,為了取得“民族分”、“特長分”,一系列類似“假加分”的各種變相加分現象紛至沓來。然而,天網恢恢,“假加分”必將受到嚴懲,最終成為考生們進入大學校門的“攔路虎”,人生道路上的“絆腳石”。假加分現象的出現說明高考加分程序仍然存在漏洞,缺乏有公信力的監督機制及透明機制。
無論如何,考生們應該明白,想“鉆空子”取得變質的高考加分,無疑將增大高考風險,甚至給自己留下終身遺憾。高考加分制度是否已經變質?為了平衡全體考生的利益,是否該逐步取消,或是怎樣完善高考加分制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