認真填寫以下信息,免費郵寄招生簡章!
鐘秉林:大學應為教育公平做貢獻
發布日期:2013-04-10
鐘秉林 1977年畢業于南京工學院(今東南大學)并留校任教,1987年于南京工學院獲工學碩士學位,1994年于英國威爾士大學獲博士學位。先后任東南大學機械工程系副主任、主任、副校長等職。1996年9月奉調原國家教委擔任高等教育司司長,1998年7月起擔任教育部高等教育司司長。2001年調任北京師范大學校長。
土洋插隊受益終身
“我的兩次插隊經歷,"一土一洋"對我一生的影響很大。”在北京師范大學校辦接待室里,校長鐘秉林對記者侃侃而談。
1969年以前,北京四中初二學生鐘秉林每天的生活快樂而充實。“那時的學生不像現在苦于學業,每天課外活動很多,學校里也有各種興趣小組。放學后沒有什么作業,我經常去打籃球。”
但1969年初,一紙去延安插隊下鄉的通知徹底改變了他的生活,從此土插隊的苦日子來了。“當時我們住在塬上的窯洞里,吃的是窩頭、南瓜、酸菜,很少見到肉、鮮菜、饅頭。吃水要沿著崎嶇山路到山下幾百米的河溝里去挑,因為山高坡陡又沒有臺階,經常是開始時挑上兩桶水,等回來時,卻只剩兩個少半桶了。尤其在下雨時,左肩上挑著擔子,右手還要拿一把鎬。在坡陡路滑的地方,先用鎬刨一小坑,再往前挪一步,一不小心就會滑下山澗。平時高強度的挑糞、翻地、鋤草、修梯田、背石頭等勞動經常讓人累得連飯也不想吃。”
鐘秉林回憶,一段時間以后,晚上躺在炕上,大家開始思考未來,想到將來國家終歸是要進行經濟建設的,我們需要有文化。于是這批四中的學生開始復習和自學初、高中課程。
1973年,鐘秉林進入南京工學院學習。他認為,這段插隊經歷培養了自己在任何艱苦條件下都能堅持學習的意志,并使他了解了社會,懂得了人與人之間需要寬容和理解。這樣的意志和品質又使他在“洋插隊”(留學)時取得值得稱道的成績。
1990年,已是南京工學院副教授的鐘秉林作為國家公派高級訪問學者到英國威爾士大學(今卡迪夫大學)進修一年,師從英國機械研究領域一位知名學者。最初,這位清高的英格蘭學者對他有些“冷視”,這使鐘秉林開始暗自較勁。從此,每天來往于宿舍和實驗室之間,心無旁騖,全身心地投入到研究工作之中。直到有一次,鐘秉林指出導師講課中的一個錯誤,才讓導師對其刮目相看。就在他順利完成一年的學習,準備回國時,導師挽留他繼續讀博,并提出負擔學習費用。獲得東南大學的批準后,鐘秉林的留學生活也從一年變成了四年,最終成為這位名導師指導過的“第一個在簽證到期前獲得博士學位并提前一個月回國的留學生”。
“留學生活不僅讓我在學業上大有長進,還使我對國外教育體制和特點有了深入認識,對我的教育觀念影響很大。”鐘秉林說,現在國內出國留學的人越來越多,層次也各不相同。但無論如何都應該珍惜機會,學有所得。
北師大轉型目標清晰
2001年,北師大開始探索通過全面調整,實現向以教師教育、教育科學和文理基礎學科為主要特色的綜合性研究型大學的歷史轉型,向世界知名高水平大學發展。
這一年,鐘秉林被國務院任命為北京師范大學校長。此前,他先后擔任東南大學副校長、教育部高等教育司司長。鐘秉林說,在東南大學的學習工作和任職經歷讓他對國內大學的發展規律和體制情況有了具體認識,而在教育部高教司的工作則讓他對全國高教情況有了總體把握,也對不同類型學校的特點和發展規律有了全面了解。
“北師大需要轉型,”鐘秉林解釋,“這和學校傳統及社會需求有密切關系。近些年我們所做的就是在鞏固傳統優勢學科的基礎上增加適應社會需要的應用性學科、新興學科和交叉學科;除免費師范生外,本科專業取消了師范和非師范之分,專業設置和人才培養模式從單一走向多元,充分尊重學生的選擇權,培養滿足社會高端需求的高素質教師和其他各類學術型人才。”同時鐘秉林也指出,并非所有師范院校都要轉型,而應根據學校傳統及當地社會需求進行科學定位,多樣化發展。
當談到在擔任北師大校長期間感到最滿意的工作時,鐘秉林笑道“雖然在一些具體操作上還存在分歧,但不管怎樣,北師大的定位及發展目標已經清晰,并形成了廣泛共識。我們要做的就是為此目標進行長期積累和努力。”
同題問答
1 你讀書時最向往的大學是哪一所?
鐘秉林:清華大學。那時流行一句話叫“讀好數理化,走遍天下都不怕”,那個時代清華大學是最好的工科大學了。
2 你覺得學生畢業后得到什么樣的評價,你作為校長最高興?
鐘秉林:我希望評價能體現北師大的優良傳統:愛國進步,誠信質樸,求真創新,為人師表。我確實聽到很多用人單位評價我們的學生,踏實、敬業,發展有后勁。
3 你經常就大學的發展征求學校師生的意見嗎?
鐘秉林:會,有的通過各種座談會、聯席會議,有的就是在路上或食堂里,也會通過校長信箱等方式。
4 如果世界一流大學得10分,您覺得北師大可以得幾分?
鐘秉林:沒有具體量化標準,只憑感覺的話,大概6到8分吧,我認為北師大很有發展潛力。
對話:應鼓勵高校對教育公平做貢獻
新京報:目前,國內存在著各種大學排行榜,北師大在不同榜單中排名也不同,你如何看待大學排行榜?
鐘秉林:目前社會上的大學綜合排行榜大概有二、三十種,它們的指標體系、指標權重等各不相同,評價結果也有差異。我覺得要心態平和、為我所用。專家會對一些排行榜的指標體系進行分析,如果某些評價有道理,我們會加強學校相關工作。沒有道理的,我們也會提出質疑。
此外,教育公平是社會關注的問題,但很遺憾目前各種大學排行榜都沒有把大學為教育公平所做貢獻的情況納入評價指標體系。教育公平的一個重要方面就是關注弱勢群體,來自西部、農村地區的學生及貧困家庭學生、少數民族學生等理應受到社會和大學的關注。在北師大全日制的中國學生中,西部地區的學生占40%,農村地區的學生占三分之一,家庭貧困的學生占四分之一,少數民族的學生占11%(在北京僅次于中央民族大學),女性學生超過50%。這些指標在“985”大學里位居前列。我認為政府應該對在這些方面做出貢獻的高校,給予肯定和支持,鼓勵其他高校尤其是高水平大學為教育公平做貢獻。
新京報:免費師范生政策自2007年實施至今,一直存在爭議。你怎么評價?
鐘秉林:現在人們對免費師范生政策可能存在誤解,這項政策的實施不是回歸計劃經濟時代,而是政府通過公共財政手段進行干預,吸引優秀青年到中西部基層地區做教師。類似政策國外也有,例如美國,他們一些大城市的中心地區社會治安不好,很多人不愿去那里做教師,有些州通過減免稅負等政策吸引人們做教師。
目前來看,免費師范生政策確實有值得完善的地方,如怎樣調動免費師范生的學習積極性和主動性,怎么建立合理的進入和退出機制等。
新京報:關于高考改革,你有何建議?
鐘秉林:對于現行的高考招生制度要有全面、客觀的評價,搞清楚它的優點及目前暴露出的弊端。高考需要改革,但必須堅持積極穩妥、循序漸進的原則。其實,中國高等教育的主要矛盾已從過去的上大學難轉化成上好大學難,矛盾的一方是公眾要求接受高質量的高等教育,另一方是優質高等教育資源嚴重短缺,所以最根本的還是要辦出更多的好大學。高考招生制度改革應堅持有限目標,發揮高考招生自身應當承擔的功能,而不應賦予它無限的責任,否則人們就不會有滿意的時候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