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教育部公布“高等學校創新能力提升計劃”(即“2011計劃”)的首批入選名單,4大類共計14個高端研究領域將獲得優先扶持。繼“211工程”和“985工程”兩項重點工程之后,這項旨在提升高校創新能力的“2011計劃”,成為我國高等教育領域的第三個重大戰略工程。
■計劃宗旨
重點研究領域強強聯手
據介紹,目前全國共計培育了167個協同創新中心,由高校牽頭,聯合了科研院所、行業企業、地方政府等優勢資源。167個申請經過三輪嚴格認定,最終只有14個中心成為“2011計劃”首批國家協同創新中心,它們包含了科學前沿、文化傳承、行業產業和區域發展4大類,研究內容涵蓋了量子物理、化學化工、生物醫藥、航空航天、軌道交通、新型材料、納米科技、現代農業以及司法文明、海洋權益等領域。這些研究方向體現了我國的重大需求,也是參與國際前沿競爭的需要。
和“211工程”、“985工程”不同,這次國家重點扶持的不再是某一所大學,而是一批跨界式的新型主體——協同創新中心。比如首批名單中名列首位的量子物質科學協同創新中心,是由北京大學、清華大學和中科院物理所聯合組建的,其中任何一家在國際量子研究領域都有頂尖實力,但按照“2011計劃”的要求,不允許三家單打獨斗,而是必須組團參賽,該中心集中了20名院士和數百名科技精英。
教育部科技司司長王延覺稱,希望通過一個中心的建立,形成一個改革特區,推動高校運行機制的改革。
■認定評估
四年一評估取消終身制
按照“國家急需、世界一流”的認定要求,首批名單打破地方高校很難申請國家重大項目的局限,在區域類別的4個協同創新中心里,牽頭的河南農業大學、浙江工業大學、蘇州大學和南京工業大學均是地方高校,除了蘇州大學是“211”高校,其他3所高校既非“211”和“985”,也不是傳統意義上的名校。教育部在考察中發現,以上幾所高校通過抓住協同創新的機遇,多年持續努力,在自己擅長領域做得有聲有色。
和“211工程”、“985工程”相比,“2011計劃”的一個重大改變是取消了終身制。王延覺介紹,對入選的協同創新中心,每4年是一個評估周期,將對其人才培養、資源整合、科技成果轉化、對行業產業的支撐作用以及國際影響力進行綜合評價。如果目標完成且國家有進一步的需求,才能進入下一個周期。這樣做的目的是讓“2011計劃”能夠長期保持競爭和創新活力。
■資金支持
新計劃不再以給錢為主
在過去的“211工程”和“985工程”建設中,中央和地方都投入了大量資金進行重點扶持,但“2011計劃”不再以給錢為主,因為這些協同創新中心本身已經有大量科研項目,有充足的科研經費來源,還有著很強的吸金能力。據統計,全國培育的167個協同創新中心,已經吸納了超過200億元的社會資金。
王延覺表示,“2011計劃”專項資金將用在現有體制投資不能解決的問題,如高水平隊伍組建、協同機制、學者流動機制、學生培養方式以及資源共享方式等,在這些方面給予支持。
■名詞解釋
“211工程”
即面向21世紀重點建設100所左右高等學校和一批重點學科的建設工程,1995年經國務院批準后正式啟動。截至2011年3月31日,共有112所高校入圍“211工程”。
“985工程”
是我國政府為建設若干所世界一流大學和一批國際知名的高水平研究型大學而實施的高等教育建設工程。1998年5月4日,江澤民在北京大學百年校慶上發表講話,重點論述了建設世界一流大學的構想,工程名字即源于此。目前該工程涵蓋39所高校。
“2011計劃”
即高等學校創新能力提升計劃。2011年,胡錦濤在清華大學百年校慶上的講話最早提出計劃構想。該計劃以人才、學科、科研三位一體創新能力提升為核心任務,通過構建面向科學前沿、文化傳承創新、行業產業以及區域發展重大需求的4類協同創新模式,深化高校機制體制改革,轉變高校創新方式,旨在突破高校內外部機制體制壁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