嘉賓
鄭克強(中)
北京市高考試題評價組學科專家、市特級教師、北京中小學首批正高教授、東城區學術委員會主任
張鶴(左)
海淀區教師進修學校數學教研員、北京市正高級教師、北京市數學學科特級教師, 著有《分享數學智慧的人》和《數學教學的邏輯—基于數學本質的分析》兩部專著
盛志武(右)
西城教育研修學院中學語文教研室主任、高級教師、北京市中學語文學科骨干教師,長期參與高考語文復習備考指導和研究工作
近些年北京高考試題特色
1、北京高考試題體現國際化、現代化的教育思想。北京高考試題傳遞正能量,凸顯育人理念。應該說非常大氣。
2、體現試卷的整體性設計。每一個知識板塊之間的關聯,包括每一道題目之間科學上的聯系。要求學生復習備考時要對整個知識的結構有一個相互關聯的認識,整體性的理解。
3、保持連續性和穩定性。我們認為2017年的高考要和2016年保持一個連續性、穩定性。理科文科難度保持一致。
4、北京試題考察內容更加寬泛。北京試題在命題時候還力圖追求減輕學生過重的考試負擔,讓學生少背多想多用。
5、閱讀量大幅度增加。2016年高考各個學科的閱讀量都有所增加,還體現出圖文并茂。在語文、數學、物理、化學試題中看到了很多科普閱讀的內容,這些內容就不僅限于語文的微寫作。
6、北京試題增加了實驗探究性。物理、化學、生物三個學科都是以實驗為基礎的學科,在2016年的試題中都非常重視試驗探究,內容分析的考查。在實驗探究性上創新型的試題在全國確實開了一個先例!
7、北京試題力圖體現對高中教學的正導向作用。使學生能夠有一個積極的學習態度。試題對于科學的思想方法,長期的知識的積累,知識的靈活應用,甚至包括實踐性、程序性、策略性的知識都有所考察。
8、非常好地體現了試題的開放性、靈活性和創新性。這是高考命題的最高境界,也是最難做到的。
北京高考考查方向和趨勢
立德樹人,體現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
教育部提出,高考要體現一點四面的基本原則。一點就是要在高考當中體現立德樹人,四面是指要在高考當中體現核心價值、傳統文化、依法治國、創新精神四個方向。具體來說,北京的試題在體現一點四面的落腳點有三個:一是傳統文化,二是民族自信,三是紅色經典。“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有三個層面,國家層面是倡導富強、民主、文明、和諧。社會層面價值取向是自由、平等、公正、法制。公民個人層面倡導愛國、敬業、誠信、友善。在教育教學中以及各學科考試中體現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不只是在語文、政治、歷史學科。
對學科知識整體結構的考查
高考畢竟是一個選拔性考試,它要對一個同學高中3年甚至中學6年,甚至從小學到高中12年學習過程中對學科知識掌握的情況進行考查。學科核心知識我認為有兩個方向。以化學學科為例,一個維度是化學學科的“原理性知識”,如化學反應基本原理,物質結構理論,化學平衡理論,電理平衡理論,電化學理論,能量理論。還有一個維度是“陳述性知識”,如無機元素知識,有機化學知識,化學實驗知識。作為考生要把每一個學科它的知識結構搞得非常清晰。
在真實情景中,提出、分析、解決問題的能力
北京高考堅持以能力立意,我認為在全國近十份的試題中注重以能力立意這方面北京的試題做的還是非常好的。化學學科的能力主要包括三大能力,第一個能力獲取整合應用信息的能力。第二個解決實際問題的應用能力。第三個試驗與探究的能力。數學學科能力有六項。基礎運算求解能力,發展運算求解能力,數據處理的能力,空間想象能力,思維能力,分析解決問題的能力。
語文
2017年高考將《紅樓夢》《吶喊》《邊城》《紅巖》《平凡的世界》《老人與海》6部名著納入必考范圍,經典閱讀考察學生哪些素養?
盛志武:應該說素養的考查還是多層次的,從語言、思維、審美到文化,是比較全面的。具體到經典名著的閱讀,《考試說明》做了一個比較詳細的解讀,如果用我們自己的話轉述,可以總結出來三個關鍵詞。
第一個關鍵詞:了解。就是要知道、了解這個經典名著的基本內容。比如,你讀了《老人與海》,你知道有個叫圣地亞哥的老者,他歷盡千辛萬苦捕了一條大魚,最后這個魚又被鯊魚吃掉了。這樣一個基本的人物和故事你要了解。
第二個關鍵詞:理解。不僅僅是知道、了解這個故事,還要理解這個故事的內涵,即通過閱讀故事理解故事中人物的精神、作家借以表達的思考。
比如《老人與海》,告訴我們的是“一個人可以被毀滅,但是不能被打敗”這樣一種硬漢精神。
第三個關鍵詞:認識。我們要有自己的體會,對作品的內蘊有自己的思考。
《老人與海》中的這個老人歷盡艱辛展現了一種讓人震撼的精神,但是最后他只帶回了一副魚的骨架。以至于后面的游客誤認為那個魚架是鯊魚的。你曾經的奮斗似乎并沒有收獲到什么,曾經奮斗歷程不被人所知,那這樣的奮斗究竟有沒有價值?你怎么看這樣一個奮斗的歷程呢?
語文《考試說明》49題、60題和66題,這三個題的題型無論是從題型還是內容上,是以前《考試說明》上沒有涉及過的,是不是為名著考查而設定的?
《考試說明》第49題、第60題和第66題,應該說是指明了考試的命題形式。當然它只是樣題,不排除還有別的可能性,但是從目前的研究來看,可能這三種形式是比較突出的,這幾道樣題一定是為名著考查所設定的。
針對今年必考的6部作品會如何出題呢?
《考試說明》說得很清楚,考查的是學生對于作品的整體把握。所謂的整體把握就是希望學生對這個作品有一個宏觀的了解,而不會去局限于那些很瑣碎的細節。
語文 閱讀能力要求提升后,語文學科的題型設計將會有哪些變化?
北京語文卷就題型而言,出現比較大的一個變化是2014年。2015年、2016年這兩年保持一個穩定的態勢,2017年應該還會保持這樣一個穩定性。主要變化就是名著閱讀上,而名著閱讀的題型就是通過這三個樣題來體現的。
北京現在高考作文的命制和閱卷要求已經打破那種宿構或者是套作的趨勢,這樣的話,學生們平時備的一些素材和范文是不是就用不到里面去了?這種情況下怎么辦?
首先我們是非常不提倡宿構和套做。因為這不是一種良好的學習習慣,對于學科素質的提升也沒有什么好處。那這樣的話我還需要準備范文和素材嗎?我的回答是一定要準備,必須準備。關鍵在于準備的目的,你是準備好了到考場上去背、去套做呢,還是把它變成你寫作的營養?如果是第二種的話我覺得就可以了。
準備素材和范文有什么用?
第一個是備例子,在我考場上面臨一個新的作文題,我寫作的時候需要借助例子,這時平時準備的素材是有用的。
第二是備思維:我們在準備一個素材的時候,不是把這個事件背下來,而是要思考這個事件背后闡述了什么道理,由這個現象到道理的過程就是思維的過程,而我們的語文的作文的議論文考查的核心就在這里。所以平時準備素材、養成挖掘素材的習慣,有利于鍛煉思維能力。
第三是備想法:面對一個社會現象、社會熱點,那大家的基本觀點是什么?在討論完了之后,我們會發現有一個想法可能比較新穎、比較深刻,對我有啟發,那這樣的東西是寫作很好的一個營養了。
第四是備寫法:我準備一篇范文,也許發現這樣的謀篇布局對于我而言是最擅長的。那這樣的對于寫法的準備當然是有用的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