請點擊此處輸入圖片描述
每天的早讀課讀試卷,沒錯,是試卷,而且是考過講過的那種。語文,可以復習選擇題里的知識點,背填空的古詩詞,還可以讀到閱讀理解里的漂亮句子,連自己的作文都可以拿過來讀,一讀就發現錯。英語更不必說,和試卷相比,課本文章的意義近乎于0,把完形填空的正確答案填入空白,堅持讀整篇,以后做題的正確率會提高很快;
2. 還是試卷。要吃透每一張試卷,考試的機會難得,老師的講解也肯定足夠詳細,利用好啊。畢竟最后高考是要和試卷在一起,了解它、認識它,擊敗它。文科幾門的試卷作用很容易理解了,即使是數學,也可以從試卷結構、思路、節奏,這幾塊獲得新的認識;
3. 每日摘抄。我們高中有個很好的習慣,語文老師鼓勵大家買各種雜志,并互相交換,閱讀完了還要上交摘抄的內容。高中三年我積累了大概有五個厚本子那么多。更有趣的是,當時成了線下版本的BBS,同學們交換閱覽,會在上面寫留言,并互相評論、回復;
4. 高考前的一個月,我突擊補數學。因為此前的成績太差,做模擬卷幾乎都在100分上下(滿分150),再不瘋狂我就完蛋了,還考個屁的北大。于是每晚晚自習放學(九點半?)回家,二話不說,做一份完整的高考真題,全身心投入。后來的結果證明,這是有效的;
5. 每日背書。這是針對文科綜合而言的。文綜考試有很多技巧,但萬變不離背書。完全不存在“書上內容夠熟了”這回事,每天翻每天看才是王道。不要過多依賴總結性的小冊子、秘籍之類,都是扯淡,課本已經夠你喝很多壺了。最后要連書上每段話的上下左右位置、關聯圖片、字體都爛熟于心,這其實就是所謂的“照相記憶法”,也只有這樣才能在高考實戰緊張的氣氛里保證不缺不漏;
6. 可以看看電視、聽聽歌。我中午會回家,所以可以看到一點NBA比賽的尾巴,印象最深的一場球居然是盧瑟·海德靈光乍現怒砍20+的那場(!)。晚上回家吃飯,會看動畫片,當時朋友們都在看《美猴王》,真的很好看。周末我看《鑒寶》,進歷史系和這也相關。聽歌的話可以聽,但不要在考前聽,否則題做不出來的時候旋律就會充滿腦袋,非常糟糕。我當時聽許嵩的歌看小說,《笑傲江湖》配的是《清明雨上》,還聽到了陳綺貞,并且一直喜歡到現在;
7. 適當運動。我不喜歡運動,但是體育課的時候還是會和大家一起打球,貧民窟破產版雷阿倫吧。有的同學體育課還要堅持K書,門都不出,太可惜了。打打乒乓球也好啊,要不是當時打了不少乒乓,到北大我也不可能在乒乓球課上連斬數人(笑);
8. 心理疏導。我說的不是心理醫生、輔導員、班主任這種,而是自發的。我爸很早很早以前跟我分享的方法是每天睡覺前回想一天做了什么,哪些OK,哪些不OK,其實就是儒家講的“吾日三省吾身”。這一方面是對實際念書的回想和反思,另一方面也是對自己的鼓勵。你會發現,呀,這一天沒有浪費嘛,呀,離高考越來越近了,馬上可以走向人生巔峰了有點小激動啊。倒頭就睡只能讓自己進入長期的循環,睡前的自我疏導則會讓每天隔開,每一天都是新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