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全國更多省份的高一新生將進入新高考。在實行新高考方案的過程中,一線學校到底面臨著哪些問題、困難和挑戰?如何真正找到改革瓶頸,有針對性地解決這些問題?作為試點省份,浙江省于2014年9月啟動的改革探索無疑具有更多的研究價值。
本期我們通過不同角度解讀浙江新高考改革先行先試學校的經驗與思考,以期為全國新高考的推進、為更多學校的實踐提供啟示與借鑒。
★ 挑戰一:如何把握課改方向、構筑育人體系?
新高考下的課程改革,既是一場基于學生發展的課程改革,更是一場著眼于國家戰略的教育變革,將對我國的基礎教育、人才培養和社會發展產生極大的影響。浙江大學附屬中學通過準確把握新高考下課程改革的價值定位,將“立德樹人”轉化為學校信念和行動哲學,重新整合一切教育資源和力量,重構學校育人體系。即通過建立“五力”核心素養培育體系;統整三級課程,形成學校課程體系;構建學生生涯發展教育體系;重構學生學習空間;重構學校制度和機制等,追求全面育人,真正實現“為每一位學生的學習發展而設計”,促進每一位學生最優發展。
★挑戰二:如何破解師資配備與績效評價的困境?
新高考給學校管理帶來多重挑戰。在教師管理中,存在不同學科師資如何配備、同一教師教授不同教學內容能力有待提高、教師指導學生選科能力亟須提升、如何進行教師評價等諸多問題,其中師資配備和教師績效評價是兩大主要問題。
專業機構通過對浙江省宏觀數據及典型學校的考察,發現選考制度實行后,各學校對文科類科目的教師需求量上升,對理科類科目的教師需求量下降,部分學科教師需求量改革前后相差較大。因此,建議地方教育局或高中學校可嘗試通過建立流動授課教師隊伍,或者讓緊缺的學科教師跨年級上課、讓富余的學科教師轉教其他學科等方法緩解教師配備的矛盾。在教師評價中,浙江省衢州市第一中學探索進行的增量評價方法值得借鑒。
★挑戰三:“走班教學”如何“走”?
按照浙江省“7選3”的選考模式,學生選擇的高考科目不同、考試時間不同,學校無法再將每個學生都固定在行政班里上課,走班教學勢在必行。通過對浙江省近百所中學進行走訪交流后發現,浙江省大部分高中學校開始進行幅度不等的走班教學,大致出現了“不走班”“小走班”“大走班”“全走班”四種模式。四種模式各有利弊。為保障走班教學順利進行,建議各學校應結合自身實際合理選擇走班方式,按需提供必要的物質與技術保障,科學制定學科輔導制度和教學評價方案,切實提升走班教學的質量。
★挑戰四:生涯規劃教育如何對接新高考?
浙江省“7選3”的高考改革方案,讓學生至少可以有35種組合的選擇。在這樣的背景下,開展普通高中生涯規劃教育,讓學生學會選擇、學會自我負責,從而促使學生全面而有個性地發展,顯得至關重要。浙江省杭州第十四中學于2012年開始借鑒國際AP中心的生涯規劃教育,探索構建了與德育、課程、活動相融合的適宜本校學生的“三位一體”的生涯教育體系。他們分階段設定生涯規劃教育目標,逐步推進從“勵志”到“礪志”再到“立志”的主題教育;開發各種類型的生涯規劃教育課程,建立生涯規劃教育體系;健全管理系統,通過設立學生發展指導中心、建立生涯導師隊伍、拓展生涯規劃教育資源平臺等,保障生涯規劃教育的實施。
★ 挑戰五:學生綜合素質評價如何可信可用?
在新高考背景下,如何在學校教育過程中做細做實學生綜合素質評價,確保其客觀公正、可信可用,成為普通高中面臨的新課題。浙江省杭州市蕭山區第六高級中學借助互聯網和信息技術,基于學校實際,設計、建設了包括“學生自我認知與生涯探索系統”和“學生自我培育管理系統”的智慧化應用平臺——“智慧化生涯發展教育平臺”,建立了一套信度較高、操作方便、客觀公正的綜合素質評價系統。其中,“自我培育管理系統”通過成長活動記錄和品質培育與評價兩大模塊,全面記錄學生綜合素質養成情況,量化考核學生綜合素質水平,科學評定學生綜合素質等第,為學生的成長和發展提供了一個記錄、分享、互評等多功能平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