鄉村教育是實現鄉村振興的基礎性、先導性、內源性要素。它有助于構建公平而有質量的教育體系,有利于阻斷農村貧困代際傳遞,提高鄉村人口素質。此外,鄉村教育也是推進鄉村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優化鄉村文化生態、增強鄉村發展綜合能力、最終實現鄉村現代化的關鍵一環。
回顧過去十年,鄉村教育發展成就顯著。首先,鄉村學校的布局得到了優化。各地政府加強了城鄉義務教育統籌力度,強化了在人口較為集中、生源有保障的村設置完全小學。地處偏遠、生源較少的地方,一般也在村里設置低年級學段的小規模學校。為了滿足學生寄宿需求,還在鄉鎮設置寄宿制中心學校。這從根本上解決了鄉村學校弱化和鄉村孩子上學難的問題,降低了孩子上學的經濟成本和時間成本,保障了義務教育階段孩子就近入學,確保實現輟學生動態清零的目標。其次,鄉村學校的辦學硬件得到了根本改善。像重慶市石柱縣中益鄉小學、四川省綿陽市北川羌族自治縣白坭鄉小學等就有了頗具現代化氣息的教室、實驗室、操場、食堂、多媒體設備,有的學校還建設了報告演藝廳、球場、圖書室等,過去只有城市學校才可能擁有的教育條件,如今也在鄉村小學變為現實。這有力保障了鄉村孩子的身心健康發展。再次,鄉村學校的師資隊伍建設得到加強。伴隨著鄉村教師津貼、鄉村教師榮譽證書、鄉村教師“國培”“省培”、鄉村教師“特支計劃”等政策落地實施,鄉村教師的存量基本鞏固、質量明顯提高。同時,鄉村教師定向培養計劃、城市教師和優秀大學生支教行動等給鄉村學校帶來了新鮮血液,優化了鄉村教師的隊伍結構,有力促進了鄉村教學質量的提高。最后,鄉村教育的文化生態得到改觀。從宏觀看,各級黨委政府重視鄉村教育,企事業單位支持鄉村教育,社會各界崇尚鄉村教育,村民關心鄉村教育,當地組織、機構融入鄉村教育,鄉村學校成為鄉村人才培養和文化傳播的中心。從微觀看,鄉村學校治理結構得到改善,國家課程方案規定的義務教育課程得到落實,課堂教學質量進一步提升,與城市學校共享的優質學習資源日益豐富、便捷,孩子們學習的積極性、主動性、創造性不斷被激發,鄉村居民的教育觀念發生積極變化,鄉村振興有了切實的教育保障。
面向未來,應進一步強化鄉村教育現代化建設。我國已經開啟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新征程,沒有鄉村的現代化,就不可能實現我國的全面現代化。現代化建設的核心是人的現代化,鄉村教育應當從培養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這一目標出發,強化學生的主體性和現代性培養,強化高水平鄉村教育體系建設,努力促進學生主動發展、全面發展、和諧發展。
發揮城鄉教育資源的互補作用,強化城鄉教育的有序互動。可以通過教師互訪、班級結對、學生互聯、資源互通等方式建設形式多樣的城鄉教育共同體,通過科學探究、才藝展示、勞動教育、綜合實踐等方式加強城鄉孩子在生活空間、生活方式等方面的共同體驗,努力使鄉村孩子既熱愛和享受鄉村文明,也領略和認知城市文明。
強化學生與鄉村生活的聯系,深化學生對鄉村發展的認識,發掘學生進行鄉村建設的潛力。鄉村的廣袤土地、山山水水、一草一木、村規民俗等都具有獨特的教育價值。要加強課程內容、教學過程、實踐活動等與鄉村實際的緊密聯系,引導學生關心并適度參與鄉村經濟、鄉村治理、鄉村文化建設等,做到知鄉趣、識鄉味、有鄉情,形成有志于鄉村振興的積極情感,為鄉村振興奠定人才基礎,從而更好發揮鄉村教育促進鄉村振興的社會功能,形成鄉村教育與鄉村振興的良性循環。
(作者:顧建軍,系南京師范大學教育科學學院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