乍一看這些面試題目,足以讓許多不讀報的成年人汗顏。要知道每天沉浸在微信刷屏中的人們,雖然能接觸到海量信息,但多處于蜻蜓點水、過目即忘的狀態。即使沒有忘記,也大多是信息碎片,說不出個完整概念。
相比之下,作為高中生,每天既要關起門來做大量的作業習題,又要像媒體從業者那樣,有精力和容量去關注如此密密麻麻的時事熱點。不但能了解大概,還得娓娓道來,言之成理,這該是一種多么超能量跨界的狀態。
至于高校希望高中生關注時事熱點,則顯示出大學在選材考慮上有較強的入世價值觀。這種價值觀顯然是要和“死讀書”、封閉式讀書相抗衡。以這種方式來考試隱喻的是——學生僅僅懂得書本知識是“落后”的,還需要吸收現時的資訊,而且是熱點資訊。
可是,我們的大學什么時候變得如此貼近潮流?若考生幸運地進入了大學,卻發現無論是育才之道、還是相關教材卻依然活在上個世紀,這種沖突又叫人如何釋懷呢?
讓人不解的是,大學不熱衷去考一些踏踏實實的經典知識,而避重就輕去考身邊熱點,難道目的是 就為了避免學生死讀書?也許有人會認為,如此考試在于考核面試者的反應能力,至于運用的素材,無論是古代經典還是今天的時事,都無關緊要。可是這同樣危險 呀,因為如果大學青睞的是學生自圓其說、夸夸其談的本領,那么以后扎扎實實做學者的是否會更少呢?
當然,在考試大國里,無論家長還是老師,都會通過技術手段把這些年的時事熱點精選起來,交給 考生去加強記憶。如此便又可能引發另些弊端——光對時事囫圇吞棗,又怎么能洞察時事局勢?借助人云亦云的理論去套時事熱點,會否口不對心?對于大膽尖銳的 見解,老師寬容的尺度如何?考生為了政治正確,會不會表現得像求職者面試般老成?
有趣的是,這次華工居然考了“五臟六腑”是什么,這一類貌似“死板”的傳統知識,筆者覺得恰恰是時下年輕人最匱乏的營養。
中國的經典知識大多時候只有在應試階段才被重視,過后基本被忘記殆盡。社會普遍泛濫的“失憶 淺薄癥”,正是一代人浮躁、求淺、反智、遠離經典的結果。不少成年人靠手機百度才有記憶,靠宮廷戲才了解宋元明清。相比之下,大學宗旨是弘揚學術,面對還 沒完全被污染的高中生腦袋,為什么就不能用經典來考察其做學問的積累和資質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