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今,有些家長在考慮兩個問題,一是在教育孩子的時候要不要引進西方的方法,二是孩子要不要送到西方去進行教育,比如到美國或英國。這些問題都與中美教育的差異有關。
饒 毅
《知識分子》主編、北京大學講席教授,北京大學理學部主任。曾在中國和美國做學生、做家長、做教師,他是中美兩國教育的親歷者與實踐者,也是冷靜的觀察家與思考者。
年齡太小不宜出國讀書
我不主張國內家長送小學生、中學生去國外讀書。主要原因在于,一個孩子的成長過程和家庭的關系、和家庭成員的親密程度密切相關,與家庭分離對他一生會有很大的影響。
我見過一個極端的例子:
我在美國華盛頓大學任教之初,曾有一位中國外交官的兒子在那里讀書,他在比較小的時候就被送到了美國去,舉目無親的,更不能排除孤獨對他的影響。后來生了病,不是學業問題,回國探親時自殺了。
所以,家庭的溫暖對孩子的一生很重要,家長能夠不受孤獨的影響不代表孩子也可以,每個人不同。
除此之外,當然還要考慮教育的方式。
美國和中國的教育當然有差別,但這些差別并不能簡單概括為“美國的教育對所有的孩子好,中國的教育對所有的孩子差”,而反過來講也不對。
就目前實際來說,美國的研究生教育比中國普遍要好,但中國有些機構,比如北大、清華等高校的某些學科,其實也不錯。
大學里的學科,是美國好還是中國好?可能美國好的要稍微多點,但也不是特別多,中國一些大學的學科明顯比美國大學同樣學科的教育更好。
而中小學教育方面,兩國差別很大,不過也不是簡單的誰好誰差。
不分科教育的美國中小學
在美國的很多小學,同一位老師教英文也教數學。
其實,不同老師的特長不一樣,當他跨學科教學時,會影響有些學科的教學質量。一般來說,美國中小學老師的數學、物理、化學、生物等理科課程,不如中國——要強調的是,這種比較建立在中美兩國的同等學區、同類學校的基礎上。
也就是說,中國的中小學,理科的教育其實普遍比美國的好。
我兒子前后在北大附中和芝加哥的公立中學讀書。在芝加哥公立中學時,他發現,這里比北大附中差得太遠了,所以他有時候不愿意上課,認為還不如自己在網上學習,或者是自己拿本書看一下。他懷疑有些美國老師都沒有搞懂要講的內容。
對一般人來說,中國的教育模式可以為自己打下比較好的理科基礎,當然這也有缺點——當你的孩子理科就是很差,文科比較好的時候,如果逼著他學理科,他就會覺得心情很壓抑,會懷疑理科學不好是不是意味著自己笨,所以會造成心理壓力。
我們其實希望社會、學校、家長都弄清楚,不同的人有不同特點,并不是說誰笨誰聰明,也不是說理科很好就是聰明,文科很好就是笨。文科好的也是認知能力強,理科好的是另外一種認知能力強。
分析、批判與思維教育的缺失
我們的中文教學,對應美國的英文教學。實際上,我們的中文教學比美國的英文教學要差,可能普遍差很遠。
原因在于,我們的中文教學主要是學習語言文字和表達,而英文教學在語言文字基礎上,要教分析、批判、和創新。后幾個層面,在中文里面極少作為課程內容。
中文的考試,是理解文字、總結內容、舉一反三,而不對文章進行分析、批判,更不談在分析和批判的基礎上思考怎么寫得更好、更有創意。
我在想,為什么2014年我在北大畢業典禮的致辭會得到很多人的喜歡,其實我的語文很差,但我寫畢業典禮的致辭時專門想過如何有創意,在模式上與眾不同,而在內容上又一定要真情實意。
如果憑文字功底,我比大部分中國人差,與中國文科畢業的人比,我差得很遠,不信仔細看看我遣詞用句都非常局限,因為我的中文詞匯量不到現在小學五年級,而我吸收了后來接觸的創新思維,把小學五年級的水平發揮好,不是靠語言文字本身。
我需要分析:以前的中文畢業典禮致辭都是學美國人的講故事,美國人講故事有其道理,但也因為英文不適合寫排比,可能在詩歌和平時一般文章之間很少其他模式,而中文應該有多種表達方式,我用的排比句,不是詩歌,但卻用了中文的一個優勢。
事實上我本來準備了中文和英文兩個版本,到最后無法用英文版,因為完全不能與中文版相比。而在內容上,我也放棄了講故事,而是用一個概念,一個中國很多人會有共鳴的概念,這是在批判了已有的致辭的基礎上進行創造,而不是模仿其他中文和英文的畢業典禮致辭。
其實每年有很多畢業典禮致辭,我要說的時候,就是希望不一樣,而且更好。如果這樣的教育在中國的中學就被提醒,而不是需要很長時間的教學,恐怕很多中國的中學生都比我寫得好。
美國的中學教育,對孩子早期形成批判精神,養成理智的辯論的良好習慣,提倡創造性,都有幫助。
一個比較理想的方法,當然是中國的理科教育和美國的文科教育相結合,當然這也不是很容易。
文科中所教的分析批判,當然在理科里面其實有一部分,但在中國可能沒有很好地強調。在文科里面教批評和創造,中國中學生就能夠得到相當大的促進,但如果是在大學研究生期間教,雖然晚了一點,也能學會。
所以,不是說中學、小學沒有學,大學、研究生就不能學,而是說中小學時期能很快學會。在一定程度上,大學、研究生補的這部分內容有效——因為中學期間學的分析和批判,如果知識積累、教育背景比較少,其實也無法較好地運用分析、批判和創造。
年輕時不妨多學點理科
通過以上比較,我希望老師或者家長,可以根據自己孩子的特長來分析,需不需要在這個時候給他補一補缺陷。
另外,家長如果準備在中小學階段送孩子出國的話,應該考慮到,他如果是理科很強的學生,到了海外,他的理科得到發揮、發展的可能性,可能比在中國低很多。
在這里,我還要加一個我個人的“偏見”,當然,我必須強調,這是一個“偏見”:我認為,一個孩子如果能夠學好理科的話,那在年輕的時候就應該多學點理科。
小學、中學甚至大學,不學很多文科的話,到晚一點還能學。這是我自己的偏見,我自己所做的一些工作中,有與歷史和文科相關的,我以前并沒有學過這一方面,但感到年紀大了也能學會。
而如果先學文,以后再想學理,困難恐怕相當大,雖說也有過這樣的人。著名的當代物理學家、普林斯頓大學的Witten教授,大學時學歷史,后來他研究物理,數學非常好。但這樣的例子很少,多數人先學文科再學理科真的會比較困難。
那么,如果孩子不出國,在中國讀中小學,能不能培養創造力呢?
我覺得,在這方面,可能學校能做的比較少,因為學校有比較大的壓力,要保證學生升學(和有其他限制)。
但家長可以做,家長可以和孩子一起讀一些文科的作品,包括中文的古文,或者是現代文,甚至是魯迅的文章。
家長可以把文章拎出來與孩子一起討論,分析甚至反駁、批判魯迅的觀點,而提出哪些文章可以怎么寫得更好,哪些想法還需要考慮其他方面,鼓勵孩子在批評的基礎上提出更好的想法、寫法。
培養創造性與理性討論
除了分析和批判以外,創造性在一定程度上也是這樣的,需要家長注重對孩子的培養。
家長如果在平時經常注意小孩子觀察的事物,讓他們對看到的事物提出自己的觀點想法,甚至做一些課題,就可以鼓勵孩子的創造性。
家長甚至可以就近送孩子到大學研究所,或者是一些工作單位,讓他去參加活動,讓他培養創造性,讓他參與,看看決策是怎樣做出的。
另外還有一點很重要的事情需要強調——批判性不僅僅是批評別人,而是說也要批評自己,另外還要懂得理智地討論。
我們中小學缺乏批判性的訓練,其實對社會造成的損害不僅是不互相批評,而有一個更大的問題,那就是一批評起來就沒有理智。這也是美國中小學教批評和討論時,為何一定要教如何理性討論的原因。
理性討論的過程,對于建設一個真正理性而又真正和諧而不是壓制的社會,是非常重要的。
結語
我認為教育是非常重要的,教育也是很有趣的。因為我在看小孩,也在看學生的情況下,能夠發現不同學生的特長。
作為家長、同時作為老師去發現問題,本身就是一個很有趣的過程,所以,我希望大家在關心教育的過程中,也把它作為一項樂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