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費高昂的教育成本,以期有一個好的工作和前途,“留學海外”本是一個很好的“增值”途徑。近幾年,國外就業環境愈發嚴峻,大批量海歸回潮,另外,留學人員留學目的不一,素質參差不齊,導致海歸群體整體“光環”漸退,在這樣的大背景下,海歸就業,有著怎樣的現狀和前景呢?
【趨勢】
光環漸退 海歸求職優勢逐漸縮小
雖然容身在全球頂尖的傳媒集團,雖然生活在魔都上海,雖然頭頂著名校海歸的光環……聶向南工作1年有余,月薪也才“稅前5000”。
剛剛工作兩個月的海歸李江波,雖然比著同齡的同學收入要高點,但依然不足4000元。而海歸侯樂無奈地告訴東方今報記者,他對薪水的要求并不高。
他們三個不是個例,相關數據顯示,36.5%的海歸回國后的第一份工作,年薪起薪不足4萬元,67.2%起薪不足6萬元。不少海歸大呼“就業難”。從企業能提供的薪水來看,海歸在他們眼中,不再是需要用高薪來爭取的“寶貝”。
此外,2013年底一組數據顯示:海歸回國后3個月內找到工作的占65.3%,3個月~6個月找到工作的占21.0%,6個月~12個月找到工作的占8.2%,1年以上找到工作的占5.5%。
可見,盡管近年來海歸優勢在遞減,但海歸回國待業,即“海待”的現象并不明顯,86%的海歸在半年內能夠找到工作。
總監坤池也是名海歸,據坤池介紹,“海歸”的求職競爭力略高于國內高校畢業生,但就總體趨勢來說,海歸的求職優勢在縮小,競爭力和國內高校畢業生沒多大區別。
【環境】
留學大眾化低齡化 顛覆海歸精英化
30多年的時間,第一批留學生遠渡重洋,以公派為主,上世紀八九十年代,“留學海外”以知識精英為主,近年來,出國留學門檻降低,中國留學生的足跡已經遍布全球100多個國家。
從大環境來看,各個國家不斷出臺寬松的留學政策,留學服務市場愈發火爆,中學開始就被家長送到國外“深造”的孩子越來越多,留學的大眾化低齡化,必然顛覆了海歸的精英化。
據了解,隨著國內大學教育改革,多個專業已經與國際接軌,在以前,有一些專業只有國外名校開設的有,現在國內大學專業基本齊全,可替代海歸的本土人才逐漸增多。這從某種層面上來說,也稀釋了海歸的就業競爭力。
此外,在某場名企專場招聘會現場,有一世界五百強企業人力資源經理表示,由于留學服務中介機構的成熟,在留學生大眾化低齡化的趨勢下,有大量留學生只是為了“留洋”,不專心于學業。“前年,有不少企業都因為盲目迷信海歸人才,付出過代價,誰還敢僅憑一張洋文憑就拍板用人呢?”該經理說。
【探因】
語言、眼界是優勢 環境心態是硬傷
海歸光環漸退,的確給海歸就業帶來了一部分的難度。此外,海歸自身的原因,才是就業的最大阻礙。
談到海歸的優勢,跟國內高校畢業生相比,擺在桌面上的優勢就是“外語”。但其優勢局限性太大,“除了外企,有多少企業的崗位對外語的要求很高?”天基人才網產品總監坤池說,此外,海歸還有眼界優勢。獨自在異國他鄉長期學習生活,其在眼界和獨立性上比起國內大學生優勢明顯。
影響海歸就業難,還有兩個主觀原因。留學生在國外待得時間長,其對國內的現狀和行業發展情況缺乏深入了解,“即使是有相關行業的海外工作經驗,由于行業發展階段不同以及環境不同,比著國內大學生,也會更多地出現不能準確完成崗位職責的情況。”坤池說。
此外,期望中的薪水,也是海歸就業的一大障礙。“海歸求職者如果心態沒有轉變過來,或者對國內外同行業同崗位的薪資水平差別了解不多,很難收獲符合期望的薪資待遇;面對海歸求職者,用人單位也會在薪資上有所顧慮。”坤池說,求職招聘的關鍵在于果斷真誠,這也讓許多海歸在求職中碰壁。
【前景】
外企國企依然最吃香 私企仍不受待見
多年來,海歸擇業往往首選外企,但近兩年,海歸身份已不再是進入外企的通行證。某知名外企負責招聘的HR認為,這幾年外企招聘越來越務實,對所有招聘者的要求是一樣的,海歸和非海歸站在同一起跑線。
在其他類型的用人單位與外企的薪酬差距已經不大,國企也成為海歸求職的熱點,某國企人事部招聘負責人介紹,由于單位性質的不同,國企和外企的管理方式還是有很大的差異,會遇到如何妥善處理上下級關系等問題,往往讓一些海歸感到不適應。
隨著海歸就業問題凸顯,外企國企漸漸不再對海歸另眼看待,另一方面,規模大實力雄厚的私企強勢崛起,私企這個放在以前最不受海歸待見的用人單位,也逐漸走入海歸的視野。
如何在海歸回潮中突圍而出,用最短的時間謀求一份既有面子又有“面包”的好工作,這是每個海歸亟須面對的問題。“揚長避短”、“看清自身”、“調整心態”、“認準定位”,做到這些,才有可能讓高昂的留學投入,“結出”與之相配的“果實”。
【難點】
不同類型海歸面臨不同問題
來自河南省留學人員與專家服務中心的一組數據顯示,2013年國(境)外學歷學位認證總人數達2212人,20歲至30歲之間的人數占總人數的95%,其中學習商科的占絕大多數,2013年就業報到證辦理527人次。
一組數據顯示,商科、理工科海歸就業難度要遠低于人文學科類海歸。東方今報記者在調查中發現,在海歸群體中,不同類別的海歸,其在就業時所面臨的問題,也各不相同。
類型一:深造型
人群:在國內至少接受完本科教育,出國攻讀碩士或博士
難點:心態
難度指數:★★★
這部分留學生在國外生活了兩到三年之后,回國就業所面臨的首要問題就是適應國內的環境。在求職的過程中或者工作初期,由于心態還沒有完全扭轉過來,很不適應企業的工作方式、工作環境和國內的人情世故。
另外,海歸的光環和碩士、博士高學歷文憑,很容易有“此處不留爺,自有留爺處”的心態。在求職時,這種心態一旦調整不好,會讓用人單位反感,進而在無形中增加此類人的就業難度。
類型二:低齡型
人群:在高中甚至初中就出國接受國外教育,直至本科畢業
難點:匹配
難度指數:★★★★
低齡型海歸,往往是在中學階段,花費巨額教育成本,走出國門,在國外接受至少本科階段的教育。
比起深造型的海歸,這個群體對國外各個方面的理解能力和適應能力更強,國內外各個方面差別很大,其在國外養成的大部分專業能力,和國內同行業所需的職業素質,匹配難度大。此類海歸,多半選擇創業。
類型三:短期型
人群:高校交換生
難點:學歷
難度指數:★
交換生是一個特殊的群體,由于出國時間較短,對國內的各個方面更加熟悉,文化和習慣也還有很深的中國烙印,出國是為了擴展視野,加強本專業的學習。
交換生這種短期留學的海歸群體,在回國就業時面臨的問題,主要在于學歷認可。大部分企業對國外大學了解度不夠,其留學的學歷或者學力能否得到用人單位的認可,就需要這些海歸下工夫了。
【建議】
端正心態揚長避短
無論哪種海歸,在歸來后,對國內環境都要有一個熟悉和適應的過程,要盡可能地了解想要從事行業的國內就業趨勢。
據河南省人才交流中心市場部部長盧宇介紹,海歸的就業過渡期很重要,并不是越短越好,“分析自己的強項,認清自己的求職方向,找準行業對人才的需求,然后有針對性地求職”。
國家職業指導師夏友勝認為,海歸求職者,最重要的就是調整好心態,應該有從基礎位置做起的心理準備。“留學價值不只在眼前,對人生回報是長期的,要看重長期的發展。”
產品總監坤池覺得,海歸自己是否有一個明晰的定位,在求職中最重要。她說:“認清自己的長處,正視自身的劣勢,揚長避短,明白自己最適合干什么,又最想干什么,要知道,在國外鍛煉出的能力,并不一定是國內企業所需要的職業素質。”
【政策】
豫地期才優厚條件等您來
近幾年,隨著中原經濟區和產業集聚區的發展,河南的經濟發展需要大量海歸的鼎力支持。
據河南省留學回國人員與專家服務中心副主任趙毅峰介紹,為解決廣大留學人員來豫后在工作、創業、服務等方面遇到的問題,河南省相繼出臺了許多相關政策,“《關于實施中原崛起百千萬海外人才引進工程行動計劃》、《關于建立海外留學人才來豫工作綠色通道的意見》等一系列政策,都為河南省吸引海外留學人才增加了籌碼”。
除了政策上的支持,在資金和環境上,我省也有相當大的扶持力度。據趙毅峰介紹,截至去年年底,全省共建成6家留學創業園,此外,還有“留學回國人員科研項目擇優資助”、“河南留學人才發展基金”等一系列資金支持措施,而且,支持力度一直在加大。
卸掉光環理性起航
花了巨資留學回來,才發現海歸不再是找工作的金字招牌。這樣的遭遇,想必不是個別海歸所遇到的問題。
事實上,根據世界HR實驗室的統計結果顯示,35%以上的海歸就業困難,40%的海歸感覺職業方向出錯;而另一項統計顯示,36.5%的海歸回國后找的第一份工作,年薪起薪不足4萬元。這也足以說明,海歸已今非昔比。
導致海歸光環不再的原因,主要有三點:第一,各國為爭奪生源而降低海外留學門檻,留學已經走下精英教育神壇,而國內教育又逐漸與國際接軌,兩者差距變小;第二,不少家庭條件好的學生只為鍍金,而非為了學習;第三,雖在海外學習,但并不具備海外工作經歷,且自身定位不準。
不管原因怎樣,海歸慘變“海待”的現實擺在那里,與其拿著花巨資換來的洋文憑憤憤不平,不如主動卸下光環,回歸現實,重新審視自己的能力,調整期望值,理性起航。
此外,也提醒家長,讓孩子出國深造前,要進行較為充分的綜合考量,在專業和院校選擇方面更理性一些,并有針對性地對孩子將來的就業多積累經驗,以免事到臨頭懊悔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