讓我感到更加可怕的是看到了身邊很多的中產精英階層的孩子或是農村留守兒童,他們都無形中變成了一種某種意義上的精致的利己主義者,在越來越優越的生活之中,卻越來越少的去關心這個社會、他人,甚至是為自己的父母付出什么。
這難道是我們教育的目的嗎?
教育的最終目標是什么?或者換言之,什么才是好的教育?
我想這個問題對于我來說真的很大,盡管我已經是一個40多歲的母親,從自身和孩子的經歷中,我依舊說不清楚這個問題。但是這又是我常常在不斷思考的問題。據說美國教育的終極目標是培養未來能夠影響世界并推動人類進步的社會卓越貢獻者。
然而對于中國這個和美國有著不同人生觀和價值觀的文明世界來說,作為有著泱泱五千年文明歷史的中國,我們的教育目標究竟是什么呢?
現今的社會,作為有著種種教育優勢和資源的北京人,看到身邊的種種,我還是常常感到一種悲哀,不是看到孩子家長花費千金購買了學區房,把孩子順利的送到了有著“毒跑道”的優質學校,也不是看到外地的家長千辛萬苦的把孩子送到那些封滿鐵窗的學校只為取得高分之后能夠和我們北京孩子比肩學習的凄楚目光,不可否認這些都存在著。
但是讓我感到更加可怕的是看到了身邊很多的中產精英階層的孩子或是農村留守兒童,他們都無形中變成了一種某種意義上的精致的利己主義者,在越來越優越的生活之中,卻越來越少的去關心這個社會、他人,甚至是為自己的父母付出什么。
當出國留學已經成為了一種潮流,競爭日益激烈,錄取的條件也日益嚴苛,作為只有一個閨女的母親,我從心底里不愿意將僅有14歲的她花費巨資送到遙遠的大洋彼岸獨自闖蕩,因為即使一個小小的學校騷亂事件我都不愿意看到,她的一個噴嚏我都不想聽到,我只想把她附在我的羽下,這樣保她一世安全。
然而,我也越來越多的看到了赴外留學孩子臉上綻放出來的自信笑容,看到了他們在異域文化中不單單是養成了健康積極的人格,還保持著對自己本民族文化的崇敬之心,并且將中華文化逐漸傳播出去,他們在取得個人成就的同時,無一例外的選擇了能夠更多的為他人服務,這讓我感到了無比的欣慰和莫名的欽佩。然而最終讓我克服困難,下定決心的是,我的女兒在美國高中面試時被問到為什么選擇美國教育的時候,她回答的一句:“我想成為更加優秀的人,想讓自己的人生變得更有意義,更加快樂!”。
人都說,在美國接受教育能夠讓孩子的教育具有更多的多元性、多樣性,其實,我感到最大的區別,是在于在教育之中,“傳授知識”和“啟發智慧”的差異。
中國的教育往往更加關注于“學到”了什么,在這種有步驟的“知識記憶”性的教育之中,我們好像總是把考試當做了知識學習從記憶、理解到運用的最終環節,越來越井井有條,富有規范的學校和家庭教育一直在外部驅動著孩子以取得好成績,上好大學,有好工作為目標,缺少了對孩子的自我認知和對世界的認知上的引導。
教育應該不僅僅是對知識的復制、傳播,還更應有創新和發展。從美國學校圓桌式的教學課堂和我們傳統的教師統一講授的課堂上,就可以看到明顯的差異。
我想,無論如何,我們最應該努力的狀態是可以形成一個“學習的共同體”,而不是一個“統一的集體”,更應該培養每個孩子在共同體中發展,形成遵紀、自律、創新、主動獨立的個體。
孩子是一張張白紙,他們不會受道理的驅動,而是一種習慣的養成。
在當今教育的道路上,我們更應該做的其實還是給孩子一個更加寬松平等的環境,去引導鼓勵他們踏踏實實的在完成自我認知的基礎上化被動為主動,享受學習帶來的樂趣與挑戰!我想,這才是我們作為父母和老師應該盡到的責任,也應該是我們最終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