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內一批又一批的小留學生赴美讀高中,這幾萬名中國孩子分散進入到美國不同地區不同水平的高中后,究竟體驗的是怎樣的留學生活?一位正就讀科羅拉多州立大學的中國學生Sammi,向網友們分享了她的美高經歷。
“我來美國是媽媽決定的,因為她覺得中國競爭太強,我不會有好工作或考到好大學。”2008年,隨著母親大手一揮,確定了全家未來的教育工作生活方 針,Sammi中斷了在國內準二線城市一所中等高中枯燥無味的高一課業,舉家移民美國科州。一周后持綠卡的Sammi免費進入了當地一所高中開始了美高生 活。
“我所在的高中是一般的高中,因為體育活動我們常輸,也在窮人比較多的地區,但是教育什么的都很好。” Sammi對自己的高中還是比較滿意,但在融入的過程中還是遇到了一些麻煩:“我剛開始語言不好,不懂也不能融入他們的social norms,就是一個沒禮貌的外國人。但是融入以后就開始參加各種活動,認識各種有趣的人。”
融入了當地的社交規則只是美高生活的第一步。接下來Sammi的時間很快就被緊湊的學習和課外活動填滿。
Sammi 一天的安排大致如下:早上8點上課,下午3點放學。一節課50分鐘,課間有7分鐘時間,只夠小跑去locker取書、換教室;中午有1小時時間用于吃飯。這樣緊巴巴地到了下午3點放學,馬上又要投入約2小時的活動訓練,如果要參加比賽的話訓練時間還要再延長。至于晚上的時間則有相當的彈性,因為這完全取決于你選擇了什么課程。
關于美國的中學生活,國內常常是兩種印象,一種是輕松學,快樂玩,另外一種則是比國內還要艱苦,功課做到半夜,還要應對各種課外活動。之所以會產生這兩種巨大反差的印象是源于美國課程的分層設置:普通課和honor課(榮譽課程),學生是否愿意做“有挑戰的選擇”,挑戰榮譽課程,將直接影響到是否能夠進入更好的大學深造。
“honor課就是學霸在讀的。拿honor課還每科拿A(申請大學時)就是你選擇學校而不是學校選你,獎學金想申請多少就申請多少,當然課外活動也很重要,因為有體育類的獎學金或科學活動類的獎學金,我是后者。”為了取得更高GPA,Sammi選了一半的榮譽課程,功課忙到深夜也就不足為奇了。
周末時間Sammi也沒有辦法完全休息,需要在各種課外活動之中來回奔波。眾所周知,美國大學在挑選學生時,不僅看學習成績同時也要看學生的活動能力。而課外活動絕非我們想象中的“打醬油”就能混過關,追求“專業性”是美國學校對待課外活動的一貫傳統,沒有誰在課外活動“走過場”。
Sammi參加了包括日本圍棋俱樂部在內的三個協會,忙得團團轉,同時也收獲了不少獎項。她以過來人的經驗向記者推薦:“美高很忙的,要去好大學,除了學習、寫功課、準備考試,你還要參加活動,最好參加你擅長的。我最推薦運動類,因為能讓你身材變很好,能拿獎就更好了,這樣申請獎學金時你就有東西可以寫,而且履歷表也會比較好看,得獎學金和進入好大學機會高。”
許多家長常常把上美高當做進入美國名校的一條捷徑,但經歷了這個過程的Sammi卻并不認為:“并沒有很便捷,只是真實地在體驗美國高中生的苦和壓力”。但不得不說,身在美國的她確實享受到了某種程度的便利。Sammi可以常常通過各種活動比賽的契機參觀各個大學,比對他們的優勢劣勢,上網查詢錄取條件申請要求以及獎學金發放情況,這比在國內全憑網絡搜索要直觀得多。
此外4年的時間鍛煉了聽說讀寫的能力,對融入大學課業有很大的幫助。更為重要的是,提前適應了當地的社交規范,讓Sammi在進入大學以后享受到不少的好處:“我覺得social norms 很重要,畢竟你懂了就不會讓人覺得你很沒禮貌,因為沒人喜歡不禮貌的人,人緣差,某些機會可能就錯過了,特別對老師之類的人來說,他們喜歡你的話會給你很多幫助哦。”
在采訪的最后,記者問Sammi,如果可以重新選擇,還會不會選擇美高,Sammi思考半響給出了肯定的答案:“我喜歡挑戰自己,所以我會再選美高,可以認識很多人,挺好玩的。但壓力真心大,挺過來了,人格、能力、品格都能提升一大截呢。”
文章出處:環球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