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多數留學生的家長們都有一個共同的夢想:讓孩子走出國門,留留學;學學英語,見見世面;不奢求多么學貫中西,至少交得三五好友。最重要莫過于,歸國后有一份能夠施展所獲學識的好工和不錯的收入。在過去幾年中,我接觸了很多的中國家長。或許,有各種途徑可以實現家長們的這一愿望,但殊途同歸,無一不體現著家長朋友們對孩子的殷殷期望。但事情往往沒有一帆風順的。中國學生的留學經歷往往各具特色,正所謂:有一千個讀者,就有一千個哈姆雷特。在所謂的美國"大"學里,正上演著殊于家長理想中編排的劇情。歸納起來,有如下原因:
過于糾結"排名",忽略其他各種有利因素
現實是,中國學生眼中的"目標"院校,早已有穩定的國際學生來源。中國學生另一個顯著特點:喜歡扎堆,無論是選擇室友,還是社交圈子,幾乎全是清一色的中國人。可以理解背井離鄉的人,想要有共同語言,共同文化習俗的人來交流情感的需求。可偏偏這點,成為留學生開啟美國新生活的障礙。好多人在美國學習、生活好多年,可最后,就像未曾來過一樣。正所謂,輕輕的你走了,不留下一點痕跡。美國校園里的社團活動、校園活動是留學生撞"大運"的好機會。
美國特拉華大學語言中心負責人Scott Stevens博士指出:"在與國際學生接觸的將近30年中,我一直在找尋一種途徑,希望可以破解如何可以接近中國學生,如何讓他們主動參與到美國大學生活中來。他們就像一個謎團,一直困擾著我"。無獨有偶,很多調查數據顯示,眾多美國高校官員表示,讓中國學生融入到美國校園生活是他們的首要任務。
學校規模:好大惡小
學校規模通常是影響學生適應校園生活快慢的決定因素。 同時,在校生人數也是一個重要因素。選擇學校的時候,單憑一個排名"定終身"似乎對學生自己本身是不負責任的行為。在校期間獲得的鍛煉機會,各種能力的培養,軟實力的較量,參與實習實踐的經歷等等,往往一定程度上可以影響學生畢業后的發展。
小規模的文理學院。。。。。。
我們可喜地看到,越來越多的學生在選擇學校的時候,變得更有甄別能力。如Joyce Slayton 編著的《寫給中國孩子的美國大學指南》中提到:有些中國學生會把自己的興趣愛好,需求、學習方式,以及學校能夠提供的一系列軟硬件設施結合起來,最終選定"適合"的學校。近些年,有一批學生在另辟蹊徑,逐漸把目光轉移到了文理學院。在美國,文理學院素來以提供優質的本科教育聞名世界,為眾多的研究生院培養出了杰出的候選者。文理學院的國際學生比例很低,一般在1%-3%左右,因而國際學生可以通過多多參加學校活動等,盡快結交美國朋友,融入美國生活,增加自己的閱歷與為人處世的能力。
文理學院的老師,全都是專職教授,因其卓越的教學水平以及對學生無微不至關懷,備受贊譽。小班授課,鼓勵學生多多參加課堂討論,是文理教育最大的亮點之一。這樣的四年本科教育,造就了學生很強的語言溝通力和分析解決問題能力。同時,文理學院在招聘老師的時候,要求相對嚴格的多。
文理教育被視為美國教育的標桿,同時也是美國高等教育被譽為世界一流的原因之一。文理教育重視培養學生的批判性思考能力,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以及一流的溝通能力。上述能力無疑是如今大型跨國公司在招聘,開拓新項目時,要求崗位擔當者必須具備的才能。也是科研人員,醫療人員,商界巨頭,政治家等必須具備的素質。很多文理學院十分 重視學生的實踐能力。學校致力于提供一系列的實習機會,讓學生有機會把學到的東西真正運用到實踐。
密歇根大學校長Mary Sue Coleman女士以及斯坦福大學校長John L. Hennessy 先生最近在《華盛頓郵報》的專欄撰稿強調了美國文理教育的重要性。人文和社會科學在整個本科教育中,是不可忽視的重要部分。許多重要的領域,如科技、工程,從業者僅僅有過硬的技術知識是遠遠不夠的,還要有領導力,社會交際能力,跨文化溝通能力,決策能力,全球視角,最重要的是情商(EQ)也要高。
2013年12月,素來以重視文理教育著稱的六家優質文理學院(Muhlenberg College默蘭伯格學院,Saint Michael's College圣邁克學院,Washington and Jefferson College華盛頓和杰斐遜學院,Champlain College查普林學院,Emerson College愛默生學院以及Quinnipiac University奎尼皮埃克大學)組成IEC美國文理學院聯盟(www.iec-consortium.org),填補了中國留學市場文理教育這一空缺,方便家長和學生們了解文理學院,進而熱愛文理教育,選擇文理學院。IEC特別為中國學生量身打造了通往美國優質文理教育的UAPP國際預科項目(www.universityabroad.org),該項目分為1-2個學期。預科之后,學生可以自由選擇進入六所文理學院中的一所,同時可轉8-28個學分。或者,學生有優秀的托福成績,通過IEC來申請六所學校的本科直接錄取也是可以的,方便快捷。
IEC中國區總監陸曙光老師在這里提醒家長朋友們:IEC六所盟校,名曰學院,大家千萬不要狹隘的以為是國內的大專。還記得哈佛大學建校伊始,就命名為哈佛學院,隨著學校學科日益齊全,規模日益擴大,更名為哈佛大學,但仍保留了哈佛學院,人文和自然學科的本科生們在此就讀。再者,坐落于新罕布什爾州,美國綜合大學排名前十的達特茅斯學院,成立于一七六九年;是美國歷史最悠久的學院之一,也是聞名遐邇的常春藤學院之一。至今仍保留創立時候的名字Dartmouth College。第二點想建議大家的是:學校也不是越大越好。早在2005年,陸曙光老師的母校——密歇根州立大學的中國本科生僅有幾十人,2008年,這一數字飆升到1000人,而如今,據悉幾乎逼近2000人,中國學生人滿為患會帶來各種問題。而文理學院國際學生的比例大都在1%-3%。文理學院培養的大多是美國的精英階層,與未來美國各行各業領袖成為同學,將會是你一生寶貴的財富。
IEC聯盟執行總裁Jackson Kytle先生表示:"我們的目標,就是要培養國際學生具有成為優秀研究生的潛力,以及終身學習的本領。我們的六個盟校,重視對學生的個人關懷以及學習方面的全方位支持。在我們的盟校,學生代表的不僅僅是數字,我們把學生看做一個獨立存在的個體,一個會有教職人員關懷的個體。在這里,同學之間相處融洽。更重要的是,學生們可以通過學院提供的實習機會,鍛煉自己職場技能,以及不斷獲得再學習的能力。"
美國文理教育以及IEC文理學院項目在中國的宣傳推廣以及招生,也得到了北京留學服務行業協會鄂學文副會長的肯定和大力支持。中國業內資深人士,威久留學總裁王偉先生表示:"在中國,一批小而精的美國文理學院正逐漸受到廣泛關注。越來越多的家長也對文理學院產生濃厚興趣。究其原因,不外乎兩點:文理學院可以提供給學生更多的個人關懷;文理學院中國學生少,可以有更多的機會迅速提升英語,體驗美國文化;未來幾年文理學院的發展,我們拭目以待。"
中國家長對遠赴重洋留學的孩子們抱以殷切的希望。在獲得一紙文憑的同時,家長們也希望孩子可以獲得能夠適應未來競爭激烈的就業環境的"軟技能"。這一點是可以理解的。基于這一點,我們認為,未來幾年,中國將迎來一股文理教育熱潮,文理學院在教書育人方面的優勢將逐漸顯現出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