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幾年游學盛行,大多數中小學都在假期為學生提供了游學項目。然而不少家長和學生反映游學并沒有取得預期的效果,反而帶來了不少負面影響,有的家長甚至表示游學純屬只游不學的的留學吸金項目。
由各種中介組織運作的特色國際班、國際游學線路,紛紛打出“游海外名勝,訪世界名校,感受多元文化”等誘人廣告,出國游學看上去的確很美,但調查顯示,其結果并非想像中的那般樂觀,恰恰相反,更多的是游而不學,或獲學不多。其原因固然來自多方面:如小學生心智還很不成熟,自理能力差,突然到陌生的國度極不適應;游學目標設置模糊;時間較短,團隊活動來去匆匆,等等。有不少家長反映,孩子出國后就是坐在大巴上到處跑,到了國外名校后,也就是拍個照,接著又得出發,跟在國內旅游沒啥區別。況且,目前國內游學市場相當混亂,據說一個孩子的出國游學利潤在萬元左右,說白了,有些學校組織的“游學”活動,實質上就是組織“旅游”撈錢。
孔子說,教育要因材施教;前蘇聯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也說,世界上沒有也不可能有抽象的學生,可把教學和教育的所有規律性都機械地運用到他身上,也不存在什么對所有學生都一律適用的在學習上取得成就的先決條件。教育沒有模式可言,更不應該盲目跟風和強行貼標簽,不要認為出國游學,孩子就贏得了人生的起跑線,不要認為貼了出國游學的洋標簽,就必然代表外語水平會飛速進步,就必然能培育出國人眼中的國際化氣質,非也,這都是一廂情愿和想當然而已。
在當今重視多元化發展的現代社會,教育孩子不能一味滿足其物質上的需求,更重要的是內化于心,多在孩子的人際交往、情感需求、精神發育等方面加以重視與幫助,讓孩子首先做個身心健康的人,才是教育孩子的關鍵所在。
其實,增長知識并非一定要遠行出國,在國內或在自家附近也有很好的山水和人文。至于學外語長見識,完全可以通過一些豐富多彩的活動、純外語教學班,甚至借助網絡平臺同外國朋友聊天。
育路留學專家表示,和留學一樣,游學也要根據孩子的自身條件,興趣愛好以及家庭條件等全面考量,慎重作出抉擇。家長和學生切莫盲目跟風,給自己和家庭造成不良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