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林斯頓大學、哥倫比亞大學、康奈爾大學……這些都是美國鼎鼎大名的院校。但是,美國名校畢業的中國留學生未必能夠在美國找到一份適合的工作。
對于國內學生家長而言,名校情結根深蒂固,以至于國內留學服務市場針對不同的院校排名有了不同的收費價格。可是,國內學生及家長有沒有考慮過,入讀美國名校是否意味著有了“廣大前程”。事實上,美國名校畢業的中國留學生依然存在著當地就業難的問題。
與同屆畢業的美國大學生相比,中國留學生確實存在諸多“先天不足”:一、非美國身份直接制約了中國留學生的就業選擇;二、非母語的語言能力直接影響中國留學生就業崗位的需求;三、中美文化之間的差異導致中國就業生難以融入當地主流社會。因此,美國企業錄用中國留學生,必然看重其超越美國學生的不同之處。
作為蔓藤教育的職業導師,美西銀行高管Lisa當年就讀的是俄亥俄大學商學院。畢業之際,四大會計師事務所之一的畢馬威前來校招,唯一錄用的應屆畢業學生僅她一人。Lisa的經驗之談就是,從入學第一天起,就要為就業做準備。就業成功與否才是留學是否成功的關鍵。
在Lisa看來,美國名校畢業生進入美國名企工作的幾率更大。但是,最終決定能否進入美國名企的關鍵,還在于中國留學生的能力。
其實,國內留學服務市場一直以申請美國美國名校為導向,此舉確實無可厚非,也順應了國內學生及家長根深蒂固的“名校情結”。然而,中國留學生的就業過程,也將置于與美國精英學生的競爭之中。
不可否認,在學習方面,中國留學生的成績通常都是非常優異。可是,美國企業在選拔人才的時候,更看重求職者的綜合能力。對此,Lisa的建議是,用人企業未必看中GPA成績是滿分的應屆大學畢業生,但絕對看好具有領導力的學生。因為企業運營更講求團隊協作,顯現領導力的優秀學生才是美國企業最需要的人才。
同為蔓藤教育職業導師,法學院畢業的James則表示,國內學生及家長盲目地認為,只要進入名校,就肯定能夠找到好工作。因此,進入名校后往往只關注學業成績,而忽略課外活動、社會交往等方面的事情。結果,在求職過程中,就業力存在明顯的缺失。
James特別提到,中國留學生總是秉承中國傳統的含蓄的有點。實際上,在美國職場,含蓄恰恰是一個最為明顯的缺點。比如,在企業面試過程中,面試官會問:“在未來的兩年中,將會給企業做出什么貢獻?”中國留學生通常回答:“作為職場新人,以學習為主。”這種答復肯定會被美國用人企業拒之門外。
在美國職場流行著一個說法,印度人做1分,說5分;中國人做10分,說5分。最終的結果是,印度人紛紛走上美國企業在中高層管理崗位,而中國人依然處于底層打工者的位置。由此可見,自信心、溝通能力在職場中的作用。
對于美國企業而言,其校園招聘所看重的未必是應聘學生的學習能力,因為能夠進入美國名校并完成學業足以證明學生的能力。所以,美國企業更看重學生們自身反應出來的軟實力。可是,這些軟實力并不是通過“臨時抱佛腳”就能解決的。
蔓藤教育職業導師Lisa坦言,千萬不要以為從大學畢業是一件快樂的事情。對于很多大學生來說,畢業才是痛苦的開始,因為職場所需的那些軟技能、軟實力必須從大學入學開始培養。然而,留學美國的中國學生卻沒有這方面的意識,其結果就是無法在美國找到工作,最終換來“裸歸”的結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