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國后,應該多跟老外打交道,這才是留學效果最大化。但是,留學生活會遇到無數的問題,真正遇到麻煩的時候,海外的中國留學生、海外華僑華人、中國人的協會組織往往最能夠提供實際的幫助。
學子獨自面對一個全新的世界,如果能有“家鄉人”和自己人的親情陪伴,將會是一件非常溫暖的事情。
沒有語言障礙
交流的機會更多
對于很多留學生來說,語言不通是導致他們在國外適應慢的一個重要原因。為了度過這段艱難的適應期,留學生一般會較多地結交當地的中國人。
留學生與當地中國人交流時沒有語言障礙,因此交流起來更順暢,也更容易獲得情感上的理解和支持。在美國舊金山大學讀本科3年級的張朔敏(化名)認為中國朋友是她留學初期的心理依靠。“我在留學初期常常感到很孤單,有時遇到學業上和生活上的困難卻不想和家人說時,我總會第一時間找到和我一同來留學的朋友談心。”張朔敏說,“她和我一樣,我們的境況相似、心理相通,遇到難過的事情都不想讓家人知道,怕他們擔心。于是我們就會找彼此傾訴,一起尋找解決的辦法。”相似的學習生活處境使留學生對朋友們的煩惱感同身受,因此非常容易理解彼此,久而久之,這對“患難”姐妹就在異國成為了很要好的朋友。每當遇到開心或者不開心的事情,她們總會想著與對方分享、共同分擔。
相同的心理和境遇在留學生和華人之間開辟了一條友誼的通道。在相互勉勵、相互扶持的過程中,同為中國人的留學生們彼此溫暖,一起面對異國的各種考驗。
文化背景相同
彼此交心更容易
留學生和當地的華人有著相同的民族文化和民族認同感,因此彼此交心更加容易。
黃秀琳曾在美國華盛頓大學讀研究生,現在剛畢業。她認為,作為中國留學生,在國外遇到華人時,即便素不相識也會覺得親切。“當我在班上或者聚會上看到中國人時就會倍感親切,彼此之間也更有話聊。”吳玉玲說。“我很難理解美國文化,在課堂上常常聽不懂老師的幽默。當別人都哄堂大笑時,只有我一個人完全不知道是怎么回事。每當這時候就特別尷尬。”黃秀琳坦言,融入到一個全新的文化中是需要時間和精力的,所以留學生常常會先選擇與有著同樣文化背景的中國留學生或者華僑華人交往,這樣更加輕松。
張朔敏也有同樣的感受。“我常常和好姐妹一起聊中國的旅游景點、電視劇、明星、各地的美食等,也經常一起出去吃中餐。每當和中國人在一起時,會感覺自己身處中國,這弱化了身處異國的感受,體驗到了更多家鄉的溫暖。”張朔敏說。
加入中國人聯誼會
雖處異國猶在家
在國外,很常見的一種中國人交際圈就是“中國留學生學會”“中國人聯誼會”等。大多數留學生在入學初期便會加入到這一類組織,并迅速融入其中。每逢節假日,這些聯誼會就會舉辦豐富多彩的、具有中國特色的活動,給“每逢佳節倍思親”的中國留學生帶去溫暖和慰藉。
趙文(化名)現在是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學的一名本科生,學習土木專業。“南洋理工大學每年都會舉辦春節聯歡晚會,這是我們這些留學生必看的節目,晚會的節目由中國留學生自己參與組織。”趙文說。他們將對家鄉的思念、對朋友的祝福和對新一年的憧憬,濃縮成晚會上一個又一個精彩的節目,演繹給其他中國留學生看,將歡笑和喜悅傳遞給身邊的中國人。
除此之外,在中秋節、圣誕節等節日里,留學生學會也會舉辦一系列活動,讓中國留學生聚到一起,高高興興地過節。
陳妍(化名)現就讀于澳大利亞悉尼大學。今年中秋節,學校的中國留學生學會參與學校舉辦的慶祝活動,有非常多的留學生參與,這一活動在中國留學生論壇上引起了不小的反響。“在活動中,我感覺好像回到了國內。”陳妍說。
有中國人的地方,總能給學子們帶來一種“家”的溫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