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隨著中國留學生數量劇增,國際社會對中國學生“留學夢”的關注度也在不斷提高,不少知名外媒,諸如《泰晤士報》、《紐約時報》等,也紛紛以中國留學生在海外的生活為主題,進行報道與評論。而知名智能海外大學申請平臺myOffer學無國界也將發起“6.6留學日”,號召大家來關注留學生問題,并支持留學生。
一、留學中介不靠譜,導致申請效果不理想:
在《泰晤士報》的采訪中,倫敦大學學院國際錄取和招生主任David Conard談到他的親身經歷。在同一家中介提交的申請材料里,“5份成績單中,有3份的分數全都一模一樣”,但這些學生卻來自幾個相距甚遠的城市。
myOffer學無國界的留學導師Heidi表示,提供虛假申請材料的中國學生家庭往往帶有很高的期望值,認為孩子把申請文書做得“漂亮”,就能進入更好的學校,卻忽略了未來需要面對的語言和文化挑戰。Heidi提醒學生家長,應理性地看擔待申請文書,并在其中做出衡量和選擇。
二、雖身處海外,但外語水平讓人捉急
幾年前,一位來自俄亥俄大學的美國女生黛西·霍爾多夫拍下了一組名為“Not Here or There”的照片,反映了她身邊中國留學生的眾生相,改組照片在網絡上引起了巨大的爭議與反響。黛西后來撰文寫道:
“入學兩年,A(化名)仍然是英語強化班的全日制學生,還沒上過一次工程學的課。現在托福是唯一一個橫亙在他與工程學之間的障礙。今年五月,他將第六次參加托福考試。‘同樣的東西你學了一遍又一遍. 我看不到希望, 看不到盡頭。’據強化班教授Christina Jones說,因為無力考入下一級課程,有些學生在進入正式專業學習之前,花了兩三年的時間學英語。”
語言班“間隔”了留學生與夢想中的國外大學生活,使這一群體承受著來自精神、學業和家庭方面的巨大壓力。《紐約時報》稱,某州立大學的語言班里約有5%的學生沒能撐到念大一課程就退學,其中一些學生僅僅因為喪氣而打道回府。
語言是文化交流的第一關,如果連這一關都無法闖過,那么很難想象這些留學生在今后如何融入海外的求學生活。這也導致中國留學生普遍喜歡呆在自己的華人小圈子里,這讓語言能力無法得到深入的鍛煉,從而形成一個惡性循環。
三、仍然徘徊在華人小圈子
“凌晨兩點,3層的聚會廳里,4位18歲的住戶在打麻將;另一間屋里,一群好友在用電飯鍋煮面條。這就是幾乎無法滲透、鐵板一塊的中國人圈子。” 黛西所記錄的“中國城”——留學生宿舍已然成為中國留學生的“堡壘”。該大學留學生與教工服務助理負責人Kyle McKenzie說, 宿舍是為幫助留學生緩沖、融入新環境的,“那是原本設想的情況,但實際上進展得沒那么順利。”
某海外大學英語語言學院主任曾為中國留學生難以融入美國學術生活感到擔憂,在課余生活中,“大部分中國學生更愿意與他們祖國的人在一起,而不愿意接受美國室友,他們也很少參與學院舉辦的活動。”
學無國界的留學導師Heidi表示:“出國留學提供兩大方面的資源:社交體驗,零距離接觸當地的居民和生活;教育體驗,國外老師提供全新的教學思路和理念。”對于中國留學生“死守”自己人圈子的現象,她談道,留學生在國外都會不自覺地與自己國家的同學親近,他們面臨的最大挑戰就是調整自己來適應全新的文化背景和生活環境。而學無國界希望通過“6.6留學日”這樣的活動,幫助他們盡快融入新生活。
四、面對差異,難以進行跨文化交流
黛西·霍爾多夫在文章中寫道:“C(化名)很少在課堂上發言,只是安靜地坐在那做自己的事。一個同學用中文問她:‘樂器用英語怎么說?’‘Instrument?’她回答。C知道這個問題的答案,但她的自我懷疑讓她遲疑不決。”
myOffer學無國界在采訪中談到,受傳統文化影響,中國學生往往性格內向、不善于主動表達自己,導致課堂學習參與度較低。這一問題引起了很多海外院校的重視和探討,調整課堂教學方式就是應對辦法之一。現在一些大學的教授們就降低了課堂參與程度在評分中所占的比重,以免給留學生的成績拖后腿,以往每學期2至3次的演示報告也減少到1次。
除了教學方式上的調整,更重要還是留學生自身心態的轉變。當然這種轉變也需要外界進行引導與幫助。因此,學無國界將在6月6日發起“6.6留學日”,不僅推出留學生6大服務禮包,更是聚焦在留學生的身心健康與海外發展,通過心理輔導與權益保護機制,幫助他們迅速融入海外的學習與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