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豫來豫好 河南故事”系列報道《豫見紅色家風》之八
習近平總書記曾指出:“不論時代發(fā)生多大變化,不論生活格局發(fā)生多大變化,我們都要重視家庭建設(shè),注重家庭、注重家教、注重家風。”
省十次黨代會召開之際,省委老干部局、東方今報·猛犸新聞聯(lián)合推出《豫見紅色家風》系列特別策劃。通過老黨員、老革命的后代回憶與講述,再現(xiàn)父輩曾經(jīng)的故事,以及傳承下來的家事家風對自己及后代的影響。
今日推出《豫見紅色家風》第八期。
講述人:郭群義
整理:
東方今報·猛犸新聞
記者 韓爭強/文圖
一件事讓父親感動了一輩子:在舊社會,想在鄉(xiāng)下找個工作,都得托人送禮,沒想到,跟著共產(chǎn)黨,自己一個沒有任何靠山的農(nóng)村青年,還能在城里找到工作。
?我姐郭峰在考高中時成績差了幾分,時任鄢陵一中教導主任的父親說:大家都看著我哩,我在郭峰上高中問題上徇了私情,如何面對更多落榜考生?
穿著姐姐的花衣服長大
1928年2月,我父親郭永昌出生在扶溝縣一個地主家庭。一說起地主,很多人會認為,那就是現(xiàn)在的土豪啊,有享不盡的榮華富貴。其實不然,那時的郭家已家道中落,父親上面已經(jīng)有了四個姐姐和一個哥哥,一家人吃飯都成問題。幾年后,“打土豪分田地”的社會風暴也波及了郭家,家里就更困難了。
家附近有所學校,父親總愛往那兒跑。奶奶看出了他的心思,硬是擠出些錢,讓5歲的他成為一名學生。上學總得有兩身替換的衣服吧,奶奶只能把姑姑們穿過的花衣服修剪后讓他穿。
父親說,剛穿時可難為情。衣服顏色艷不說,有的還帶著花,老遠一看,就知道是穿女人的衣服,讓他在同學面前抬不起頭來。有一次遭到同學奚落后,父親故意把衣服撕爛了一道口子,打算借此機會跟花衣服說再見。但被細心的奶奶看出了端倪。奶奶教育他說,做人要實實在在,不能說瞎話,現(xiàn)在是困難時期,家里能供你上學很不容易了,不要和別人攀比穿衣花錢,要上進,比學習比修行比品德。
此后,父親再也沒有嫌棄過撿穿姐姐的花衣服。
父親一生勤儉節(jié)約、誠實做人、嚴以律己的生活和工作作風,就是從那個時候養(yǎng)成的。
沒有托人 政府安排父親到縣城工作
抗戰(zhàn)勝利那年,父親讀完高中,到開封的中原工學院水利系就讀。在開封解放前,學校又先后遷到蕪湖、南京。此時,國民黨政府統(tǒng)治下的南京已經(jīng)亂成了一鍋粥。這時,父親面臨著人生一個重要抉擇,是去臺灣,還是回家鄉(xiāng)的解放區(qū)?有同學說,不能去解放區(qū),萬一國民黨政府在美國的支持下打回來咋辦?但是父親和兩個同學商量后,還是決定回家鄉(xiāng),跟著共產(chǎn)黨走。他們?nèi)齻€人繞道多地,幾經(jīng)輾轉(zhuǎn)后終于回到了許昌。
1949年8月,省教育部門讓父親到鄢陵縣一小(現(xiàn)在的鄢陵縣實驗小學)任教。這件事,讓初來乍到的父親感動了一輩子:在舊社會,想在鄉(xiāng)下找個工作,都得托人送禮,沒想到,跟著共產(chǎn)黨,自己一個沒有任何靠山的農(nóng)村青年,還能在城里找到工作,而且是教最高年級——六年級,這是對他的重用呀。
更暖心的還在后邊呢!1950年春,省教育部門又將父親調(diào)入初中,并公派他到河南大學進修。父親很猶豫,因為一家人的生活全靠他的工資哩,一旦參加進修斷了經(jīng)濟來源咋辦?到校報到時,學校又讓他把在縣里領(lǐng)的糧票退了,正擔心一家人的生活時,學校的補助發(fā)下來了,比在縣里領(lǐng)的糧票還多!
沐浴在黨恩下,父親和同事的干勁更足了,工作都是搶著干。有時為了輔導學生,把一塊黑板一分兩半,一人一半給學生講題。父親那時輔導學生全是出于革命熱情和愛心,不像現(xiàn)在的個別教師辦輔導班是為了斂財。
老爸當教導主任 女兒卻沒有學上
在父親當教師前,家里一直想讓他學些手藝,以便能養(yǎng)家糊口。父親說,當一名手藝人,顧的是一個家,而當教師,影響的是一代又一代人。孰輕孰重,顯而易見。
父親說,學生沒有好賴之分,只存在教師會不會教育、引導的問題。他在初中當副校長時,一個淘氣男生竟然在課堂上對漂亮的女教師做出不雅動作,把老師氣得哭著跑出教室告到父親那里。這事,換成很多人,非狠揍那個男生一頓不可。但父親沒有那樣做,而是與他心平氣和地談心,講道理。最后,男生心悅誠服,保證痛改前非,并誠懇地向老師道了歉。后來,這名學生不僅改掉了不良習氣,還考上了高中,考上了大學。
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的名言“學高為師 身正為范”,是父親的工作座右銘。他一生致力于大眾教育事業(yè),處處以身作則。為此,還導致我姐怨了他數(shù)年。
1956年,父親被抽調(diào)籌辦鄢陵一中(現(xiàn)在的鄢陵縣一高),并任教導主任。而我姐郭峰在考高中時成績差了幾分,在旁人看來,即便沒考上,郭峰上高中也是毫無問題的。但父親說,大家都看著我哩,我在郭峰上高中問題上徇了私情,如何面對更多落榜考生?我姐只得告別校園下鄉(xiāng)插隊當知青去了。
我也是受父親的影響,選擇了教師這個職業(yè)。
只想教書育人 數(shù)次力推“當官”機會
以父親的學歷、知識和人品,在當時改行從政的機會很多。但父親從手持教鞭起,就沒打算改行。1949年冬,鄢陵縣召開各界代表大會,要選舉文教界代表,縣里和教育部門讓父親當代表,父親還跟領(lǐng)導吵了一架。父親說,我專心教書育人就行了,別讓我因為政事耽擱了教學。后來,經(jīng)過再三解釋勸導,父親才接受了。任鄢陵一中教導主任和副校長,也是如此。
鄢陵一中在父親帶領(lǐng)下,教學成績一年比一年好。1965年,鄢陵一中考入大專院校的考生達到90%以上,升學率在許昌地區(qū)排名第一。在“文革”中的批斗會上,不想冤枉父親的師生“批斗”父親時,“揭發(fā)”的都是他如何抓教學推行修正主義路線的事跡,弄得當時的負責人哭笑不得。
雖然兢兢業(yè)業(yè),成績突出,但因為出身問題,父親一直都沒有被批準加入中國共產(chǎn)黨。1983年1月,撥亂反正后,父親終于成了一名中國共產(chǎn)黨黨員,圓了多年夙愿。
1988年10月,在教育戰(zhàn)線工作了近40年的父親離休了,但他仍然為鄢陵縣社會事業(yè)而忙碌著,辦老年大學,巡視、督導教育工作等,樂此不疲。
■記者手記
89歲老人4次眼含熱淚
11月1日,記者在鄢陵縣郭群義家中見到了郭永昌老人,他面色紅潤,思路清晰。在回憶起少年時代的艱辛時,老人面色赤紅,淚眼模糊。我知道,這是苦楚的淚。
在說及當年他沒有托人,組織上就在縣城里安排了工作時,老人激動得面頰通紅,語言哽咽,雙眼淚珠滾動。我知道,這是感恩的淚。
在談及多次辭官,只愿低頭干事時,老人面色通紅,雙眼含淚,我知道,這是老人感謝黨和政府信任的淚。
說起縣領(lǐng)導經(jīng)常看望慰問他,老人又一次面色通紅,兩眼含淚。我知道,這是感動、欣慰的淚。
“學高為師 身正為范”是郭永昌老人一生踐行的座右銘
版權(quán)所有:中教未來(北京)文化傳播有限公司 Copyright(c)2001-2025 rights reserved www.3848080.com 京ICP備14025495號-5
高校特色專業(yè)招生咨詢熱線:4007-567-0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