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行業或者一份職業是否有吸引力,收入當然是最重要的標準。錢是很現實的東西,在任何面試時不要羞于談錢,求職面試要學會對于Offer討價還價,入學面試要有正確的金錢觀。那么讓我們先看數據,就是近期披露的C9大學聯盟(從39所985中再選出9所top的)畢業生收入按專業的排行。其中我們選取清北復交來細看:
清華大學
建筑學排名第一,也是平均收入最高的專業,注意看后面列出的主要行業,即建筑學畢業生進入房地產行業,并且獲得高薪的概率較高。當然我們也必須看到,建筑畢業生工作繁忙的事實,一般來講,收入高,自己的時間就少。清華的化工專業和汽車服務工程專業是比較獨特的,也是比較出乎意料的。同時不難看到,基礎學科的物理學,曾經的大熱門自動化和電子工程,當下的大熱門計算機,永不失業的會計學,清華老牌強專業土木和機械,都榜上有名。
北京大學
就業熱門的經濟學,基礎通識教育的數學、物理學和化學,當下潮流的計算機和電子,職業范兒十足的國際政治和法學,都在榜上。例如學政治可以進智庫,咨詢公司,而學法律的不一定非要打官司,可以做商業律師,供職國際律師事務所,一般在30歲時也能達到年薪百萬了。其中值得關注的是漢語國際教育,這個專業畢業生薪酬的提升說明了中國國際地位的提高,并且說明教育行業本身的進步。
復旦大學
顯然,復旦的數學一直廣為滬上考生和家長們所知,奇葩的是,數學專業的畢業生主要進入的是IT行業,這說明行業本身的朝陽性,同時也說明未來數據科學家作為一種職業的重要性。通識教育的成功,正說明了對于資優學生,本科階段教育的專業與職業之間的弱關聯性。其他專業的性質上,復旦與北大較類似,這與兩校的綜合性風格類似,并且基礎理科、經管、文科見長有關。
當然,我們需要注意的是,名校的基礎學科畢業生綜合能力強,有轉向各種行業的可能性,一般學校如果還硬著頭皮讀基礎學科,出來就業時可能就沒那么有利了。存在專業學不會,平時混日子的情況。
上海交通大學
不出所料,交大的老牌工科就業熱門——電子工程、船舶、計算機的畢業生在成為工程師后前景良好。有趣的是,上交的英語專業也在榜上,一大因素就是上交的語言類畢業生也在工科環境的熏陶之下,接受了許多觸類旁通的知識和技能,掌握了工科的思維方式,因而在就業時有了更多選擇余地。
職業規劃的邏輯
從上面的數據和分析當中我們可以看到,職業規劃不僅僅是填個志愿,選個專業這么簡單。市面上許多幫助填報志愿的服務機構經常普及各專業的學習情況,畢業生出路等等,但大都沒有抓住問題的核心——讀了某個專業,學了些技能,但將來就業不一定就干這個,并且絕對不是只能干這個。一個簡單的例子就是企業的高管,基本上什么專業出身的都有。
完全以專業知識來規劃將來的職業發展,這是標準的資源型思維模式,這種思維模式造成的結果就是把自己局限在既定的格局中,難以突破自身。因此,我們倡導的職業規劃第一定律就是——走心,自己需要回答的問題是,“我到底想干什么?”,而不是“我能干什么?”。
在綜評面試當中,教授希望看到的是考生的未來,而絕不僅僅是當下所擁有的資源(各種獲獎證書、成績單、參加過的活動等等)。這些既定的東西可以說明一個人的能力,但不能說明一個人的潛力。潛力是需要自己挖掘的,而挖掘的第一步就是明白自己要什么,想成為怎樣的人物。因此,我們倡導的職業規劃第二定律就是——通過一個夢想,一次接觸來萌發職業的火種,回答自己喜歡什么,為什么喜歡。
有了火種,接下來就是自發尋找資源的過程。就讀名牌大學,這本身就是一種資源——優質的教育資源,需要通過激烈的競爭才能獲得,而不僅僅靠減負和快樂教育就能把所有人都送進去。盲目的減負只會造成整體公民素質的降低——沉溺在快樂中,不會思考,無法掌控自己人生的孩子。因此,我們倡導的職業規劃第三定律就是——通過選擇名牌大學的相關專業,獲得資源,增加未來選擇的可能性。通識教育,獲得從事某項職業所必須的知識技能,結識志同道合的校友,獲得進入某個行業的入場券,這些都是資源。未來的路最好能夠越走越寬,而不是越走越窄。哪怕是讀了博士,成功的博士,路也是會越走越寬的。
有了上述邏輯,再結合自身實際,談談自己的夢想、職業、行業,和自己將要報讀的專業之間到底是什么關系,將所有的線索串成一條主線邏輯,就像玩RPG游戲時的主線劇情,就能讓每個面試官聽得津津有味,忍不住想了解你的周邊,了解你的經歷,了解你的長處。
學生與學校的相互作用
學校能給予學生的多數是資源,是途徑,是創造未來的跳板。而學生能回饋學校的,也正是面試官所看重的,考生對學校是否有強烈的歸屬感,畢業十年后,還能拍著胸脯說我是XX學校的畢業生。
歸屬感并不是簡單表現在言語上的贊美,行動上的了解和意識上的向往,而是一種責任感。校友有難,大家支援;學校有負面消息,大家關注、分析、奔走;對學校的一些情況持批判意見,希望學校更好。只有在學校里有歸屬感,有擔當,進入社會,進入公司,才會有相同的做派,使用精英模式來思考問題,來行動。
校友職業上的成功,本身也是一種回饋學校的方式。職場上的影響力,社會上的公信力,對校友的提攜,捐款設立獎學金、教授職位、研究基金等等,都是對母校最好的回報。當母校以你為榮的時候,便是真正相互作用達到平衡的時候。面試當中如果能結合自身的實際,說出上述幾點中的一二,何愁面試官不滿意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