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業的發展前景和就業狀況在很大程度上影響著考生報考這一專業的積極性。不少選擇金融學專業的學子認為這個專業就業比較容易,而且“錢途”美好,然而當前仍然能夠聽到不少給“金融業”降溫的聲音。太平洋投資管理公司(Pimco)首席投資官比爾•格羅斯(Bill Gross)在接受《金融時報》采訪時稱,目前全球經濟前景是20多年來最不確定的時期——負債過重、地緣政治風險和一些泡沫已制造出十分不穩定的環境,發展勢頭會在任何時候發生轉折,逆轉的可能性高于過去20或30年的任何時刻。金融業的未來發展究竟如何,不同的學者名流對未來金融的發展有不同的判斷,傾聽不同的觀點,有利于大家把握金融學就業前景。
辯論焦點之一:金融學就業前景究竟如何?
正方觀點:金融人才短缺,就業前景廣闊
觀點一:金融業是現代社會標志性產業,中國金融業將迎來春天
金融是現代社會和經濟全球化背景下的標志性產業,也是一個典型的高收入彈性產業,會隨著社會經濟的發展而占據越來越重要的地位。金融是現代經濟的核心,隨著經濟全球化的深入發展金融日益廣泛滲透到經濟社會生活的各個方面,與人民群眾切身利益緊緊相連。
2006年底,中國金融業全面開放之后迎來新的階段,國務院總理溫家寶在第三次全國金融工作會議上強調,我國金融改革發展面臨新的形勢,金融業處在一個重要轉折期,也處在一個重要發展期。以我國的金融中心上海為例,上海金融從業人員僅十多萬人,只占到上海總人口比重的1%以下,而倫敦、香港等國際金融中心城市,這個數字要在20%左右,上海國際金融業的高級管理人才則更加捉襟見肘。綜合而言,金融業務經營類人才將成為各金融單位迫切需求的人才。
觀點二:金融業是一個高收入產業
目前廣為流傳“北大光華畢業生年薪17萬”、“復旦金融研究生年薪普遍過15萬”之說,盡管無法確定真偽,但這些名校金融畢業生的收入不菲早已不是什么秘密。中華英才網“獵頭在線”發布的《金融行業人才研究報告》指出,2007年金融專業畢業生平均起點工資和平均定級工資分別為2628.52元和3794.91元,已經排在曾經風光無限的IT業等行業之前。例如,北京大學光華管理學院2007屆金融碩士班的學生去向,大都集中在外資投行、咨詢公司,還有少數分布于外資企業和政府部門。
反方觀點:金融專業學生過多,市場尚待開發
觀點一:金融業有很大的風險性,中國金融市場發展滯后
1997年7月亞洲金融危機發生以來,金融風險已成為中國最流行的話題之一,人們對金融風險的恐懼不壓于自然災害。在市場經濟中,競爭領域中的一切活動都附帶一定的風險,
金融風險則表現得更為突出。經過多年的改革開放后,中國的經濟總量的世界排名已十分靠前,但中國的金融市場發展卻有些滯后,與整個經濟的發展存在一定的差距。金融市場結構發育不均衡,金融組織結構不健全,金融產品和業務結構不合理,經營同構化現象較為嚴重。金融發展中的城鄉結構、區域結構不和諧問題仍然十分突出。總體而言,目前為止我國的金融市場開發依然滯后,所謂的“市場潛力”還有待于轉化為現實。我們金融業發展程度距離發達國家水平差距是明顯的,彌補這些差距還需要時日。因此,目前金融人才的實際需求遠遠沒有計算中的那么多。
觀點二:我國金融專業擴招過快,金融從業者壓力大
在大學擴招浪潮中,金融學各專業的擴招是極其明顯的。2006年,深圳教育國際交流學院執行院長朱源曾經提供了這樣一組數據:2006年廣東省高考填報志愿,70%的學生首選金融和商業相關專業,然而在商業極其發達的美國,這個比例也只有30%。
但統計資料表明,在基金經理眩目的光環背后,是年均30%的淘汰率和年均54.3%的變動率。許多本科畢業生畢業之后進入銀行都是從站柜臺開始,最終能夠熬出頭的也只是其中的小部分。在畢業生爭搶飯碗的同時,企業在招募人才時抬高要求,往往要求“有5-10年及以上工作經驗”更有甚者,有些崗位還要求候選人有過上億資產運作經驗,有海外資金渠道等。如此高的入行門檻,導致很多畢業生處于十分不利的地位。
辯論焦點之二:現代金融業學歷和經驗哪個更重要?
金融業學歷和經驗哪個更重要?這是有志于進入金融行業的人常常想到的問題,甚至影響許多本科畢業生選擇就業還是選擇考研。
正方觀點:金融行業實踐性很強,非常強調“工作經驗”
金融專業畢業生就業的最大門檻在于“工作經驗”,如果一個學生學到了再多的股票知識,而沒有股票操作經驗,是不可能輕易就能進入股票投資行業的。光有學歷沒有經驗難當大任。舉例來說,人們向你咨詢股票投資事宜,很少顧及到你是什么學校畢業,什么文憑,關心的是你從業經驗,從業“戰績”。一些外資金融機構將搶在國家放寬行業準入限制來臨之前,招納大量有潛質的畢業生進行員工儲備,本科畢業生由于具備年齡優勢和可塑空間,成為這些企業的首選。
因此,應該盡早進入職場。
反方觀點:金融業低學歷人才逐漸飽和,高學歷人才需要旺盛
金融學擴招所導致畢業生人數不斷攀升,而近年來國內金融業對本、專科金融專業畢業生的需求呈下降趨勢。近日,廣東省人才大市場進行的一項社會調查顯示,再過2~3年,新型投資銀行業等新型金融專業人才將出現大缺口,金融業對人才的需求轉向“高、精、尖”。現代金融業的專業化程度越來越高,專業的深度和廣度都得到了拓展,社會需要更多的研究型人才進入金融行業。
因此,讀研不僅意味著獲取一張文憑(能夠保證就業時的高起點),而且是一種學力的提升,盡早通過研究生的學習,可以更好地提高自己能力,占得先機。。
辯論焦點之三:考研還是考證?
正方觀點:考研是走向成功的一條光明大道
從最現實的角度講,金融職場上,學歷還是很被看重的,如果想進入好的金融機構,幾乎都要求是名校畢業,碩士學歷。研究生的學習不僅僅獲得學歷還是一個人取得突破性發展的過程。
相比較而言,考證的功利性更明顯,完全是作為謀取職業的一種方式。目前職業考證過熱,存在很多隱憂,一些考證者成為了考證專業戶,有的只求證書,不求能力,成為“唯證書論”主義,這就導致證書和能力的分離,喪失了證書原有的意義;有的只求數量,不求質量,證書“含水量”太高,含金量下降。
反方觀點:21世紀將是職業證書的時代
上世紀末,人們才第一次在勞動部門的公報中見到“職業資格證書”這一新鮮名詞。到2003年底,全國獲得職業資格證書的人多達2260萬。因此有人提出,21世紀將是職業證書的時代。隨著職業準入制度的推行,一些具有權威性和通用性的國際認證變得炙手可熱。專家估計,目前全國的CFA人才只能滿足需求的1.5%,缺口高達1萬人。另外,我國大約需要3萬名注冊會計師(ACCA),而目前內地獲得ACCA資格的不到1000人,仍有很大缺口。由此可見,手握“金字證書”的人士將成為人力資本市場上的香餑餑,金融業的“金子證書中”,“注冊金融分析師(CFA)”被稱為“華爾街的入場券;“注冊金融策劃師(CFP)”是國際上最權威的一種金融職業理財資格,已成為國際范圍內開展個人理財業務認可的通行證;“北美精算師(FSA)”是保險業的精英,也集數學家、統計學家、投資學家于一身的保險業高端人才;“特許財富管理師(CWM)”被認為是美國本土三大理財規劃管理師之一;“國際注冊會計師(ACCA)”是指依法取得注冊會計師證書并接受委托從事審計和會計咨詢、會計服務業的執業人員;“財務顧問師(RFC)”和我國目前提出的理財規劃師相近,但財務顧問師(RFC)是被世界各國認可的具有很高知名度的認證體系。、以上這些都屬于短缺人才。
現在就業競爭壓力太大,考證是一種比較理性的選擇,特別是對成績不太好的同學來說,考研競爭比就業更激烈,考取和就讀研究生的過程,經濟負擔比考證更重。
辯論焦點之四:金融業歡迎哪類人才?
正方觀點:“高、精、尖”專業人才待遇良好
在知識經濟時代,金融業的技術含量、知識含量都在提高,其中一個重要標志就是出現了大量衍生產品。對衍生產品風險評估的量化、定價技術的升級以及風險管理難度的加大,需要加快培養各級各類高素質銀行專才。而企業在招聘金融行業高端人才時,大多數對工作經驗都有嚴格要求,金融業的高端人才在市場上呈現供不應求的態勢,各大企業紛紛以高薪和各種附加福利待遇來吸引人才。金融業高速發展態勢下,是業內高級人才的巨大缺口,其中比較熱門的職業類型有:金融分析師、基金/證券經紀人、保險類職位、財務規劃師、 行業分析師。
反方觀點:復合型的專業金融人才極為緊缺
種種態勢表明,金融業混業經營已是大勢所趨。金融期貨人才不僅要懂期貨,也要懂證券,更要懂經濟、懂金融政策。例如私人銀行顧問提供的私人銀行業務,是一種綜合解決方案,私人銀行業務的從業人員不僅要懂得某個領域、某個方面的金融知識,充分了解國內客戶的需求,更要懂得金融理財的方方面面,目前國內這種復合型的專業金融人才極為緊缺。
隨著IT技術完全融入銀行、保險、證券和外匯等金融業務領域,金融業的效率與安全有了革命性的變化,金融信息化人才在現代金融企業中舉足輕重。另外,金融與法律交叉的人才、金融與管理交叉的人才、金融與營銷交叉的人才、金融與貿易交叉的人才等等眾多的復合型人才,是當前就業市場上的“香餑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