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方網記者項穎知、柏可林1月22日報道:“把強教育才之基筑得更牢,把招賢引才之門敞得更開,大力激發全社會創造活力,讓上海這座城市始終勇立時代潮頭、引領創新潮流!”市政府工作報告中的這番話“點亮”了很多人。
這次市人代會期間,“人才”幾乎成了人大代表們建言討論中談到的最高頻詞匯之一。
在大家看來,過去引才更多瞄準海外高層次人才,如今上海“招賢之門”敞得更開,頻發“大招”,同時拿出了更多的城市新空間,虛位以待求賢若渴。
今天的上海需要怎樣的人才?在上海市人大代表、上海海事大學副校長嚴偉看來,上海急需的不僅僅是過去概念里的“高端人才”。當前,上海已成為新興產業頭部企業最集中、產業鏈最齊全的地區之一,最急需的是涉及產業發展全鏈條、全學科的不同層次人才。
最適合上海的人才不僅要靠“引”、靠“留”,更要重視“育”。
嚴偉提出,上海作為國家產教融合示范城市,要主動把握有利契機,利用臨港新片區核心承載區,多方協同推進示范區建設,在探索打通產教兩端、校企雙方的雙向鏈接“快車道”過程中有所作為。建議率先圍繞集成電路、生物醫藥和人工智能“三大產業”發展,探索產教融合的協同機制、培養體系、教育模式等方面的創新突破,盡快形成上海的新方案、新樣本。
具體而言,嚴偉給出了三方面建議。
首先,創新協同機制,制定“分產業”的人才發展專項規劃。他建議制定上海戰略性新興產業和先導產業人才發展專項規劃,開展相關新學科、新專業體系建設。同時要完善“組合式”激勵政策,推動多部門“縱向對接、橫向聯合”,爭取“職教高考”試點政策創新突破。
二是要創新培養體系,建立“分層次”的人才培育模式。要聚焦國家人才培養基地、示范學院建設,培養具有創新策源能力、能解決“卡脖子”技術的高層次創新型人才。可以通過企業發布課題、開放資源、“學徒制”培養等方式,推進校企共建“雙師型”師資隊伍(“雙師”即同時具備理論教學和實踐教學能力的教師),提升應用型人才的培養層級和質量。
三要創新教育模式,建立世界級的產業學院和學習工廠。嚴偉代表提出建立“三大產業”國家產業學院。行業頭部企業提供課題來源、實驗室資源和應用場景等支持,院校將技術產品轉化為教材課件等方式匯聚并引導資源要素,實現多元共建共享。傳統的“實習工廠”要向創新的“學習工廠”轉變。要能夠滿足多所學校教學、多家企業生產的實際需求,并融入同一實踐場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