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全國高校畢業生909萬人,其中河南70.6萬人;2022年,全國高校畢業生預計1076萬人,將首超千萬人。面對疫情持續反復,經濟下行壓力,穩就業、保就業成為當前首要的社會話題之一。
11月26日,教育部公布了全國普通高校畢業生就業創業工作100個典型案例名單,其中河南省教育廳及河南師范大學、河南職業技術學院、黃河水利職業技術學院、河南機電職業學院等4所高校入選。
入圍高校在學生就業創業工作方面有哪些典型經驗做法?省內高校畢業生求職狀況如何?近日,記者針對以上問題進行了深入調查。
就業:基層鍛煉一年 不是浪費是積累
董星池是河南師范大學生命科學學院生命科學專業的2021屆本科畢業生,已保送本校研究生,今年9月份,剛剛本科畢業的她選擇了遠赴新疆哈密支教,目前在新疆生產建設兵團第十三師紅星中學擔任生物老師。
河南師范大學自2001年起就正式成為中國青年志愿者扶貧接力計劃研究生支教團計劃實施單位,至今已累計向新疆派遣了124名志愿者,在當地開展了一系列有關基層教育、愛心幫扶、扶貧開發、文化交流等工作。
“我們這一批支教團成員共有17名,其中包括我在內的11名志愿者在新疆生產建設兵團第十三師,另外6名志愿者在克拉瑪依市烏爾禾區,支教服務工作為期一年。”采訪當天的下午兩點多,電話那頭,剛剛忙完教學工作的董星池還沒顧上吃飯。董星池介紹,他們是下午1:50下班,一般午飯時間都到下午兩點以后了。不過,短短的幾個月,董星池已經習慣了當地的作息時間、地理氣候,自己也早已被哈密瓜、葡萄的香甜征服。

河南師范大學憑借《加強教育引導 讓青春之花在基層絢麗綻放》項目入選全國普通高校畢業生就業創業工作100個典型案例。該校就業創業指導服務中心創業實訓科科長王科介紹,研究生支教團是河南師范大學引導學生基層就業所展開的基層就業“四大工程”的其中一例,近些年,學校從“鑄魂圓夢”“文化育人”“實踐育人”“課程育人”四大工程入手,把思想引領融入就業課堂,引導學生勇挑重擔,基層就業。
“為了保障基層就業信息的準確度,學校開辟了基層就業信息專欄,通過微信、微博等多個平臺實時發布信息,保障校、院、班、生四級聯動,把就業信息精準傳達到學生手中。”王科稱。
疫情期間,“小規模、多頻次、精準化”的線上線下招聘會,保障了特殊時期基層單位的招聘不間斷。僅2020年全年,學校分別舉辦線上雙選會20余場,線下雙選會7場,基層專場招聘會82場,4000多家用人單位為畢業生提供崗位近10萬個。
通過教育引導,讓學生心甘情愿地扎根基層。在董星池看來,支教這一年并不是浪費時間、延遲學業的一年,相反,教學工作的實踐、基層行政工作的積累,讓她更加堅定研究生畢業以后成為一名教師的初衷。
創業:發揮“機制”優勢 分類培養
今年的第七屆中國國際“互聯網+”大學生創新創業大賽全國總決賽10月12日至15日在南昌大學舉行,河南職業技術學院的參賽項目“蔓樂盎——中國領先的元宇宙國潮動漫IP服務商”以86.06分的高分獲得金獎。
記者獲悉,“蔓樂盎”打造的是一個具有古風特色的社交平臺,它將傳統建筑、古典人物以及歷史典故通過創意表達的方式呈現到虛擬空間之中,打造“蔓樂盎”虛擬世界,通過寓教于樂的國潮動漫來弘揚優秀的傳統文化。目前,團隊嘗試通過產教融合方式培養實用型人才,引導普通的設計愛好者向元宇宙形象設計師、數字虛擬建造師等新職業方向轉變。
疫情期間,河南職業技術學院緊盯疫情防控“大形勢”、就業態勢“風向標”,深入研判就業創業工作特點,充分發揮“機制”優勢, 努力做到“畢業生就業一個都不能少”,其《發揮機制優勢 集思廣“e”促就業》案例成功入選全國普通高校畢業生就業創業工作100個典型案例名單。“蔓樂盎”項目的成功正是得益于學院分類培養、精準施教的機制優勢。
據介紹,河南職業技術學院在創新創業大賽中取得不凡成績與“普及教育+意向教育+精英教育”的“分層次”培養模式精準施教有很大關系。面向全體同學開設創新創業教育、職業發展與就業指導,實現普及教育;對其中30%有創業意向的學生開展GYB創業意識培訓、SYB創業培訓,實現意向教育;每年舉辦一期創業精英班和創業專業實驗班,實現精英教育。
為突出創業帶動就業導向,該學院成立河職創友會,開設第五期創業精英訓練營和首期創業專業實驗班,并舉辦創新創業大賽、線上創業成果展、創業典型報告會等活動,應屆畢業生2020年第三屆全國就業創業先進人物張文博,一人創業就帶動了大學生就業12人,農民就業100余人。

6月16日,2021年河南省高技能人才專項招聘會在河南職業技術學院舉辦
形勢:緩就業、慢就業、多元化就業成趨勢
就業是最大的民生,從國家到地方,都在為保障這個最大的民生做出努力。
8月13日,河南省人民政府辦公廳發布了《河南省人民政府辦公廳關于印發河南省促進2021年高校畢業生更加充分更高質量就業若干政策措施的通知》,旨在暢通就業渠道,加強就業服務與幫扶,提升畢業生就業能力,進而確保全省就業形勢的總體穩定,為高校畢業生保駕護航。
11月16日,教育部發布《關于做好2022屆全國普通高校畢業生就業創業工作的通知》,要求各相關部門、高等院校健全就業創業促進機制,推動就業創業工作提質增效,促進高校畢業生更加充分更高質量就業。
記者從河南省教育廳獲悉,截至9月1日,全省共有55.3萬名畢業生落實畢業去向,畢業去向落實率為78.38%。在尚未及時就業的畢業群體當中,“緩就業”“慢就業”成為95后學生群體的一大特點。
孫星星是省內一所高校數學專業的2021屆畢業生,在畢業前的研究生考試中以幾分之差與報考院校失之交臂,她沒有急著去找工作,選擇在學校附近租房,繼續復習考研。
孫星星告訴記者,他們班的37名同學中,一半左右的同學目標都是考研或是考公務員。而對于找工作,孫星星也有自己的看法:“我們學校的就業率還挺高的,但是在我看來,找工作不難,找到穩定、稱心如意的好工作很難。”
在孫星星看來,穩定是擇業時首先要考慮的問題。據58同城年中發布的《2021年高校畢業生就業報告》,71%的2021屆畢業生傾向選擇穩定的工作,生活成本更高的一線畢業生、遲遲未能就業的畢業生則更加“求穩”。
“一方面,學生自身定位迷茫,職業目標規劃不清晰;另一方面,部分學生和家長過分看重體制、編制,一味求穩,高不成低不就;再一方面是現在生活水平提高了,學生沒有生存壓力,依靠家里的支持,會選擇全職復習考公考研……這些都造成了當前畢業生緩就業、慢就業的現象。”作為長期在大學生就業創業指導工作一線工作的專家,王科這樣認為。
緩就業、慢就業之外,多元化就業也成為畢業生就業的另一趨勢。58同城《2021年高校畢業生就業報告》顯示,在薪資方面,畢業生平均稅前月薪8720元,從行業區分,IT/通信/電子/互聯網行業的稅前薪資水平最高,為10815元;從崗位來說,作為新興職業的自媒體/網絡主播稅前薪資最高,為14682元。整體來看,隨著直播、短視頻的蓬勃發展,新興職業待遇“水漲船高”。
面對更加嚴峻復雜的就業形勢,王科建議即將踏入求職大軍的畢業生,盡量做好職業規劃,做到自我認知。同時,在共享經濟、平臺經濟、數字經濟等多元經濟、新業態層出不窮的當下,改變一度求穩的單一心態,放寬視野,嘗試多元化就業。“如今社會保障體制這么完善,并不一定公務員、體制內、國企央企才是最好的選擇。”王科說。
來源 河南青年時報·東風新聞
記者 蔡琳/文 受訪者供圖
編輯 夏賽賽
校對 王冰
審核 田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