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東濟南一家美術培訓班里有1/3的學生是復讀考生,在半封閉的狀態下,每天六點半起床,凌晨一兩點鐘才能睡覺。
這些學生中多是“半路出家”臨時拿起畫筆的。有考生訴苦說,藝考這條路壓力太大,最終的錄取希望也很渺茫。
每年12月,都是備戰藝考的高潮季。“藝考熱”頻頻升溫,全國報考藝術類專業人數將近百萬人,在擁擠“百萬大軍”的獨木橋上,上演一幕幕驚險刺激的淘汰賽,而這“十萬大軍”中,有多少人從一開始就注定成為“炮灰”?
山東的情形,也是更多地方的縮影。面對競相報考藝考“。沖刺班的學生,專家指出,藝術教育不應僅僅作為應試教育的入學手段。專家質疑,自然有理,藝招獨木橋上的千軍萬馬中,有多少真的是懷著”藝術夢“的呢?
這些年來,報考藝術類專業的考生每年都在增加,尤其是近兩年,很多省市的藝考生數量都在以每年翻一番的速度增長。除了把當明星視為轉變命運的捷徑,藝考火爆的另一個重要原因,是因為藝術院校的錄取分數要比普通高考低得多。而在這背后,還有另一個背景,就是許多中學的推波助瀾。而各種表演培訓機構也利用家長、學生急功近利的心理,鼓吹出來就能演戲,渾水摸魚大賺其錢。
高考升學率是考核高中教育的重要指標,為自身“政績”計,許多中學動員文化課成績一般的學生轉投藝考。有些中學甚至還采取“一刀切”的辦法,將低分考生強行組建新的“藝術班”。這些中學這樣做,打的算盤是考上了可計入升學率,考不上則無須再在高考時為升學率而動員這些學生“棄考”--動員“差生”“棄考”本是見不得陽光的作弊,不慎曝光就會玩火自焚。而現在讓“差生”報考藝術院校,則可以左右逢源。
報考藝術院校既需專業特長,更要學生的興趣天賦,用形象的比喻說,就是要有“藝術細胞”。而讓沒有“藝術細胞”的學生考藝術院校,說白了不過是為了“藝術”地提高升學率,“藝術”地獲取“政績”。本無藝術天分又不喜愛藝術卻被迫參加藝考,最終是浪費了時間、鈔票與精力。看看那些陪著孩子輾轉各地應考,大把花錢的家長,想想那僧多粥少的錄取率,不由得扼惋長嘆:那些軟硬兼施讓學生轉投藝考的中學,都做了些什么?在背離了審美目的的藝術教育中,即使一些考生走進了藝術院校,又能走多遠--因為他們從來沒有熱愛過藝術,把藝術當成自己的生命。
藝考中的種種弊端,其實都來自一個病根,這就是愈演愈烈的應試教育。素質教育志在“育人”。以人為本,應試教育只管“育分”。以分為本,在過于功利化的應試教育的“一統天下”。素質教育只能是個另類,具體到藝術教育,自然也只能有形無神,徒有軀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