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個人都想以最低的分數考入最好的大學,即發揮分數的最大效能。在這之前,必須先把擋在我們面前的三座大山給鏟除了,才能獲得一條希望大道。
一、落伍觀念
這主要是由于對好大學、好專業理解的不同而造成的。雖然這幾年就業在高考志愿決策中的影響越來越大,但由于認識上的誤區,大部分家長和考生還是主要依靠自己的經驗,來決策孩子的志愿。
1.挑大學就要挑好大學,就業好,才是真的好。但由于很多人意識不到這一點,被一些不著邊際的因素牽著鼻子走。因此,許多好就業的專業和學校反而錄取分數并不高,比如當分數在一本線上下時,許多人為了上一本會選擇一本院校的較差的專業,卻不愿意選擇二本院校里的好專業,比如,你比一本線高出10分,你是選擇一本里的云南大學、廣西大學呢,還是選擇二本里面的南京財經大學、上海立信會計學院?
2.熱門專業就是就業好。許多人會根據自己以往的經驗或社會大眾的認識來判斷自己所選擇的學校和專業,因此,大多數人樂于報考的專業和學校其實并不是將來好就業的專業和學校。根據教育部門的調查數據,近年來報考熱門專業前10位是:
1國際經濟與貿易、2英語、3工商管理、4計算機科學與技術 、5法學 、6電子信息工程 、7通信工程 、8金融學 、9會計學、10電氣工程與自動化等專業。
而根據麥可思公司的調查數據,近年來,最容易就業的前10位專業則為:
1機械電子工程、2醫學檢驗、3醫學影像學、4注冊會計師、5物流工程、6勘查技術與工程、7建筑學、8車輛工程、9信息安全、10過程裝備與控制工程。
3.平行志愿沒有風險。因此,志愿保持第一、第二志愿沖,第三、第四志愿沖,第五、第六志愿才和自己的實力差不多。或者只要高考分數比去年學校的錄取分數多1-3分就好了,哪還管什么院校梯度、服從調劑、專業極差等等規則。
二、消息滯后
越來越多的人意識到,掌握第一手資訊,能夠為我們爭取到更多的機遇。可不少的家長忙于工作和生活,而錯過了第一手高考資訊,也錯過了為孩子爭取低分進名校的諸多機遇。
1.低分進名校的渠道明明有很多條,你偏偏只看到了高考成績這一條。其實,為了保證各種類型的學生都能夠上名校,國家提供了自主招生、藝術特長生、高水平運動員、中外合作辦學、港澳臺申報、定向生等多種途徑來保證低分成績的同學進入名校學習。
2.低分進名校的機遇轉瞬即逝,你卻不關注熱點,也不關注突發事件。比較典型的如2003年的非典與2008年的地震,在災害發生地的學校,一般學生或比較規避。這時就會出現學校錄取分差降低的現象。2003年由于北京是非典的重災區,所以,除了北大、清華這些一流名校,在四川省招生的其他如中央財經大學分差為2分,對外經濟貿易大學分差為8分,中國政法大學10分,北京郵電大學13分,北京科技大學2分等,遠遠低于往年。
3.意愿高校的動態把握不及時。有些學生明明已經確定好了想要報考的高校,卻因為沒有及時關注到該校的報名時間,或者招生計劃而錯過機會。比如2007年中國人民大學第一次在四川省文科生中招收國防生,結果報考人數少,錄取分差很低。這就為低分進入名校創造了條件。要把握此機遇,一定要善于對比招生學校的變化情況,發現機會。
三、單項思考
有些考生和家長在志愿填報的時候,往往選擇了一個方向,就是死扣這個方向。很想去把這個方向多方面在展開。有時候多維度思考,更能開拓我們的選擇面。
1.知名大學的分校被忽略。高校連續擴招,多數校本部人數已經飽和,為了保證教學工作的順利開展,許多高校開始建設新校區。由于是新校區,知名度有限,為了吸引學生報考,部分高校將分校與本部分開,單列招生計劃,錄取分數一般低于校本部。
2.謹慎填報,忽略機遇。比如:2005年由于高考題目特簡單,所以出現了無法把握許多人趨于謹慎的決策。也出現了部分名牌高校分差降低。比如當年四川大學理科分差0分,電子科大分差0分,北京大學、清華大學首次出現第一志愿報考人數不滿招生計劃等情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