職業院校的創新創業教育特別需要關注。”在近日舉行的全國高職高專校長聯席會議年會上,南京工業職業技術學院校長吳學敏呼吁。
高職院校是我國高等教育的半壁江山,也是為各行各業輸送人才的重要渠道。在當前國家“大眾創業、萬眾創新”的號召下,創新創業能力成為高校人才培養的使命。然而,
高職學生能創新嗎?會創業嗎?”記者發現,類似的觀念困擾著高職創新創業教育的有效開展。
在此次年會上,由全國高職創新創業教育聯盟舉辦的“創新創業與人才培養”論壇和高職院校大學生創新創業作品展,讓高職院校找到了自信。
英國創新創業教育中心中國區執行委員克里斯·布朗告訴與會者,“創新和創業教育,并不是要學生一畢業就創建自己的企業,而是指在各自的工作崗位上如何突破自身資源的束縛,創造社會價值和個人財富的過程。”
學生的創新創業能力不取決于學習成績的高低。一旦思路打開,他的想法很多。高職學生動手能力強,與企業接觸多,有自己的優勢。”吳學敏介紹說,南京工業職業技術學院師生專利申請和授權數量較多,近五年達到了1000余項。僅2016年,目前全校已成功申請專利350余項,其中學生作為第一發明人的專利超過50%。
“這個書包打開有燈會亮,這是一個男同學發明的,因為經常幫女朋友背包,在電影院里要拿東西找不到,就產生了給書包里裝燈的想法,現在已經有專利了。”臺灣龍華科技大學校長葛自祥說,“這個東西并不需要高深的理論,卻符合實際需要。”
同樣,在論壇會場外舉行的高職院校大學生創新創業作品展上,記者也感受到了高職學生貼近實際的創新創業作品:成本減少50%的3D打印,自助洗衣機,艦艇管線檢查和保護裝置……來自全國40余所高職院校的300多名師生展示了他們的創新創業夢想和為此做出的努力。
創新創業教育的背后,是高職院校人才培養模式和學校的整體改革。
江蘇海事職業技術學院院長劉紅明告訴記者,“現在船舶技術越來越先進,我們國家的海運業務也越來越廣,學生單有船舶駕駛技術已經不夠了,特別需要有創新意識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如果老師本身沒有創新創業的概念,你在課堂上跟學生空講半天沒有用,所以老師要帶頭做。”臺灣龍華科技大學校長葛自祥介紹說。為了扭轉教師注重學術創新、忽視應用技術創新的問題,學校從制度源頭上進行了改革。“比如,我們鼓勵老師有好的創意去申請專利,如果專利賣給廠商,我們學校管理費只拿6%,94%都給老師。還有,老師從副教授升正教授,可以靠專利而不是寫論文。”此外,龍華科技大學鼓勵老師和產業接觸,一年當中老師做得特別好的,學校會給予專屬停車位的特別待遇。
實際上,創新創業教育不僅在對師資的要求上與整個職教改革發展趨勢相契合,在課程上也有相通之處。全國高校創新創業投資聯盟秘書長馬德富表示,創新創業課程采用的是基于項目的教學方法,而在職教領域,任務導向的教學方法已推廣多年。
創新創業教育的落腳點是提高職業教育人才培養質量,這一點已經成為高職校長們的共識。浙江工貿職業技術學院院長賀星岳指出,“將來學生出去以后,不論是在實體企業還是電商企業創業,都需要某個領域的知識。我們如何把這個領域的知識傳授給他,讓他在這個領域里面堅持發展下去,是我們要不斷探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