圍繞教育,有兩個關鍵問題,需要我們進一步搞清楚:一是“什么是好的教育”,二是“怎樣把孩子培養成一個健康的人”。當前,整個社會的教育學的素養還有待進一步提升。
從家長的角度講,現在一部分中產階級,把孩子送到了國外或者國際學校,但他們發現,即便如此,現實的教育與他們的理想還有距離。其實,大部分的父母不知道究竟要把孩子培養成什么樣的人,究竟孩子的成長有沒有規律。他們只知道,自己的孩子要進最好的幼兒園,要進最好的小學,進而才能進最好的中學、最好的大學,才能找最好的工作,才能有好的收入……這樣就層層加碼,“不輸在起跑線上”,不斷地上補習班,把孩子的時間、空間填滿。這樣做必將適得其反,因為孩子的時間空間滿了,他的發展空間也就滿了,孩子的靈性沒了。
從學校教育來講,也是如此,給孩子填得滿滿的。實際上我們應該給孩子更多的選擇。應試教育下考試永遠只有一個第一名,那其他人都是“失敗者”。表面上有一個好的分數,但這是付出極大的代價獲得的,這是透支了今后人生的時間、精力和發展的可能性獲得的。人在什么樣的情況下創造力能得到最好的發揮呢?就是給他們創造一種氛圍,讓孩子有更多的選擇性,讓孩子發展有更多的可能性。
從評價標準來看,在應試背景下,以背誦和知識的體系作為評價最終極的標準,不需要懷疑精神、批評精神,不需要有廣闊的視野和背景。需要特別指出的是,當前的教學模式,從小學、中學到大學,基本上都是“上課記筆記,考試背筆記,考完全忘記”;在國外的大學中,所有的學科,需要學生先了解其歷史,然后討論、對話、爭辯,通過這樣的過程,一個人的懷疑精神和批判精神就得到了成長,便學會了從不同的角度去看問題。
實際上,我們國家制定的“中長期教育改革與發展規劃”的藍圖非常好,教育改革的方向非常清晰,但這需要全社會統一思想。我一直建議在中國開展教育大討論、教育思想的大討論,讓全社會知道什么是好的教育,怎樣能把孩子培養成我們所需要的人,怎么樣發揮教育在整個國家建設、社會建設中的作用,這是一個很重要的問題。將這些問題討論清楚了,便為教育改革奠定了一個良好的基礎。